水调歌头

致道水调歌头,呈子我、行简
兵气暗吴楚,江汉久凄凉。
当年俊杰安在,酌酒酹严光。
南顾豺狼吞噬,北望中原板荡,矫首讯穹苍。
归去谢宾友,客路饱风霜。
闭柴扉,窥千载,考三皇。
兰亭胜处,依旧流水绕修篁。
傍有湖光千顷,时泛扁舟一叶,啸傲水云乡。
寄语骑鲸客,何事返南荒。

作品评述

《水调歌头》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李光。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水调歌头

致道水调歌头,
呈子我、行简兵气暗吴楚,
江汉久凄凉。
当年俊杰安在,
酌酒酹严光。
南顾豺狼吞噬,
北望中原板荡,
矫首讯穹苍。
归去谢宾友,
客路饱风霜。
闭柴扉,窥千载,
考三皇。
兰亭胜处,
依旧流水绕修篁。
傍有湖光千顷,
时泛扁舟一叶,
啸傲水云乡。
寄语骑鲸客,
何事返南荒。

诗词的中文译文:

水调歌头

向着水的调子唱首歌,
献给子我,行简的兵气暗藏在吴楚之地,
江汉长久凄凉。
当年俊杰安居其中,
举杯祭奠严光。
南方顾盼豺狼吞噬,
北望中原波澜壮阔,
高昂颈项寻觅苍穹。
归去向宾友道别,
旅途中充满风霜的历程。
关闭柴门,透视千载,
考古三皇。
兰亭仍是胜地,
依旧有流水环绕修竹。
旁边有千顷湖光,
时而泛起扁舟一叶,
豪迈地吟唱水云之乡。
寄语骑鲸的客人,
何事要返回南荒之地。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水调歌头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和个人经历的思考和感慨。

诗的开篇,诗人向水调子唱歌,表达了自己对时代的独特理解。行简兵气暗吴楚,江汉久凄凉,描述了战乱频繁的时代氛围以及江汉地区长期的动荡和凄凉。

接下来,诗人回忆当年英雄豪杰的安居之地,并举杯向已逝的严光致敬,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和敬意。

然后,诗人转向时局,南方被豺狼吞噬,北方中原波澜壮阔,诗人矫首远望,探寻天空的信号,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未来的期许。

接着,诗人宣告归去,向宾友告别,踏上旅途,经历了风霜的洗礼。闭上柴门,透视千年的历史,考古三皇,表现了诗人对历史文化的关注和对传统文明的思索。

最后两句表现了兰亭仍然是美景所在,流水依旧环绕修竹,湖光广袤,扁舟时而泛起,诗人豪迈地吟唱着水云之乡的景致。最后一句则寄语骑鲸的客人,希望他能够回到南荒之地,探索更多的奇迹和故事。

这首诗词通过对时代动荡和个人历程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疾苦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同时展示了对历史文化和传统价值的关注。诗中采用了丰富的意象描写,通过水调歌头的形式,将诗人的情感与景物、历史相融合,展现出深邃的意境和情感内涵。整首诗以豪迈激昂的笔调表达了诗人对乱世的反思和对个人命运的坚守,同时也透露出对美好前景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作者介绍

李光(1078年12月16日[1] —1159年4月22日),字泰发,一作字泰定,号转物老人。越州上虞(今浙江上虞东南)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词人,南宋四名臣之一,唐汝阳王李琎之后。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调知开化县,移知常熟县。累官至参知政事,因与秦桧不合,出知绍兴府,改提举洞霄宫。绍兴十一年(1141年),贬藤州安置,后更贬至昌化军。秦桧死,内迁郴州。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复左朝奉大夫。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致仕,行至江州卒,年八十二。宋孝宗即位后,赠资政殿学士,赐谥庄简。有前后集三十卷,已佚。又有《椒亭小集》、《庄简集》等。

李光的生平

  宋神宗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十日(1078年12月16日)丑时,李光出身 。李光童年时不做恶作剧,其父李高称赞他说:“我的儿子是云间之鹤,将要使我家业兴旺。”李高去世后,李光居丧尽礼如同成人,有人送来财物,他都谢绝了。到下葬时,礼节非常合乎礼法。守丧期满后,入太学,于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考中进士。调任开化县令,任内有政声,朝廷召他到都堂审察,当时宰相不喜欢他,任命他为监当官,改知平江府常熟县。徽宗宠臣朱勔的父亲朱冲倚势横暴,李光囚绑其家僮治罪。朱冲大怒,讽劝部使者改调他到吴江,李光不为屈服。改任京东西学事司管勾文字。

  刘安世住在南京(应天府),李光执学生礼前往拜见。刘安世告诉他在司马光那里听到的一句话:“学问应当从无妄中入门。”李光欣然领会。授任太常博士,升为司封。首先指责士大夫阿谀奸佞成风,甚至援引荀卿‘有听从,无谏诤’的话,来堵塞言路;又认为怨嗟之气,聚结为妖气。王黼厌恶他,令吏部任他为桂州阳朔知县。刘安世听说李光因为议论政事被贬,写信称赞他。当时李纲也因评论水灾一事离开朝廷,住在义兴,他在水驿等候李光,亲自出来喊道:“不是赵州李司封的船吗?”逗留几天,二人定交而别。后授任司勋员外郎,升任符宝郎。

  郭药师叛乱,李光知道徽宗有内禅之意,便交出符玺,对知枢密院蔡攸说:“陛下所为,都违背众心。今日之事,没有皇太子就会国、家俱危。”蔡攸很畏惧,不敢有异举。宋钦宗受禅即位后,提升李光为右司谏。钦宗到东方,小人离间两宫关系,李光请求商议奉迎典礼。又奏称:“东南财用,被朱勔耗尽了;西北财用,被李彦耗困了;天下根本之财,被蔡京、王黼耗竭了。借名应奉,其实到了私家,官府没有半年的储蓄,百姓没有十天的积粮。请求根据旧制,三省、枢密院通知军民财计,与户部计算一年的收支,控制国家费用,选择官吏考核,使财源归一。”

  金人围攻太原,援兵没有立功。李光说:“三镇之地,祖宗百战才得到它,一旦送与敌人,怎么立国?希望诏令大臣商议攻守之策,仍暗中派人檄令河东、河北两地,征发全部强壮兵丁策应,首尾掩击敌人。”升任侍御史。当时舆论主张实行王安石之政,诏令张榜于庙堂。李光上疏反对。

  蔡攸打算趁保卫太上皇行宫入都,李光说:“蔡攸如果入朝,则百姓必定导致变乱,万一惊犯陛下车驾,臣会犯不预言之罪。希望早些贬斥他。”当时已修治撷景园为宁德宫,而太上皇后想到禁中居住。李光说:“禁中,是天子的宫殿,正应使陛下寒暖方便,奉迎太上皇后入宫,也应当禀太上皇,交有关部门讨论典礼。”便把李光的奏章,交付有关部门,让两宫大臣奏知,太上皇后便住在宁德宫。

  金兵逼近京城,士大夫弃职而逃的有五十二人,罪过相同而惩罚相异,舆论纷然,李光请求交付大理寺公正处理。太原被围,事态危急,李光上言说:“请就地委任折彦质征发全部晋、绛、慈、隰、泽、潞、威、胜、汾八州民及本路各县弓箭手,使守令各自统率。如果有土豪、士人愿意当首令的,给予他们初官、应副器甲,协力赴援。女真族劫持亲王,以三镇为借口,势必深入,请大修京城守御装备,以击碎敌人的阴谋。”

  又上言说:“朱勔托口应奉胁制州县,田园第宅,富比王室。请求选择清廉强干官员设立机关,追究朱勔父子及奉承监司、守令,如胡直孺、卢宗原、陆蜫、王仲闵、赵霖、宋晦等人,查根究底,计资没收,把他们强夺的百姓财产还给百姓。”

  李会、李擢被召回任谏官。李光上言说:“蔡京再度执政时,李会、李擢相继为谏官,对政事不发一言;金人围城时,与白时中、李邦彦专倡避敌割地之谋。白时中、李邦彦因此罪罢职,而李会、李擢反被召用,又加入谏诤职务之列。请求撤回成命。”钦宗不予答复。李光请求调任到地方,钦宗也不答复。

  彗星出现在寅、艮间,耿南仲等人都认为感应在外夷,不足忧。李光奏称:“孔子做《春秋》,不记载祥瑞,是想使人君常怀恐惧从而修省政事,没有听说过把灾异归于外夷。”表疏上奏后,被贬任监汀州酒税。

  宋高宗即位后,提升李光为秘书少监,授任江州知州;不久,升任侍御史,都因为道路梗阻不赴任。

  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从临安到建康,授任他为宣州知州。当时范琼将率军经过,李光先入州处理政事,范琼到了就开城门慰劳,留住三天后离去,无人敢喧哗。李光认为宣州离行都较近,于是修理城池,积聚军粮,把地方百姓编册,按保伍分编,称为义社。选择其中健壮者,以土豪为统率,得到保甲一万多人,号称“精拣军”。又在二十三处险要之地设立兵营谨慎戍守,把全城分为十处地方,分别巡逻内外,白天自由行动,晚上守城,有敌情就参战。苗租按年交县的,都送到州里。当初人们纷纷指责不方便,到守城时,赡养军民,终于得以成功。政事传到朝廷,被任命为管内安抚,允许他见机行事,晋升为直龙图阁学士。

  杜充以建康降敌,金兵夺取马家渡。御营统制王〈王燮〉、王珉历来不和,到这时,率领溃兵在城外扎营互斗。李光亲自到二人兵营,劝说他们先国家后私仇之义,二人都感悟而解。当时逃将、散卒到宣州的,李光都送给很多财物。有水师在繁昌叛乱,逼近宣州境内,李光立即派兵歼击,出敌不意,敌人于是连夜逃走。升任右文殿修撰。李光上言说:“金人虽然深入江、浙,但是违背天时地利,臣已送文书让刘光世率领大军到宣州,合力攻讨金兵。请迅速委托宣抚使周望,约定日期水陆并进。”

  溃将邵青从真州率数百艘舰船,在当涂、芜湖两县之间剽掠,李光招抚劝说他,送给他二千斛大米。邵青非常高兴,对使者说:“我们是官军,所经之地都把我们当盗贼对待,只有李光不怀疑我。”于是秋毫无犯。后来,船队经过繁昌,有人骗他说:“这是宣州境内。”于是沿北岸离去。

  巨盗戚方攻破宁国县,抵达城下,分兵四面围攻;李光招募勇敢之士抵御,贼兵惊忧,以致自相残杀。朝廷派统制官巨师古、刘晏兼程来援。敌人急攻朝京门,把竹木编起来当浮桥渡过护城河。不久,敌军爬上城墙,把大炮架在石对楼上。李光下令把竹子编成帘状迎着炮弹,炮弹打来就反附地下,不能伤人。取巨木做撞竿,靠凸凹的小墙抵御对楼,敌人退走。刘晏率领赤心队直捣敌营。敌人假装败退,刘晏追击他们,中了埋伏遇害。师古率领中军大败敌人,敌人逃走。当初,戚方围攻宣州,与他的副职并马巡城,商量攻城计划。李光把信绑在箭上射到他的副职的马前,说:“戚方是穷途末路之寇,上天必然诛杀他,你是将门之子,哪里能依附盗贼?”二人互相怀疑,攻势稍缓,才得到时间作战斗准备,而援军到了。他曾经把匕首放在枕匣中,与家人约道:“城不一定能保住,如果让人来取匕首,我一定会死。你们应自杀,不要落到盗贼手中。”授任他为徽猷阁待制、临安知府。

  绍兴元年(1131年)正月,被授任为洪州知州,他坚决谢绝,任提举临安府洞霄宫。授任婺州知州,刚到任,提升为吏部侍郎。李光上疏极力指责朋党的危害:“议谏大臣,各人怀有避讳顾虑之意,不肯把持危抉颠作为己任。行都在会稽,前后历时三载。从前一年到现在,敌人不再有南渡意向,淮甸近在咫尺,一点也不着意经营,长江千里,不设防备敌,每天怀着怯意细考乘船浮海之计。晋元帝区区草创,还能建立国家,修建宫殿,保有江、浙。刘琨、祖逖与逆胡在并、冀、兖、司、雍诸州抵抗作战,这些地方从未陷没。石季龙重兵已到历阳,晋元帝任命王导都督中外诸军以抗御敌人,没有听过专门躲避胡狄像今天这样的。陛下驾临会稽,江、浙是天下之根本,能够进足以战,退足以守的地方,莫如建康。建康到姑熟一百八十里,其间险要可守之地有六处:江宁镇、碙砂夹、采石、大信,上游则有芜湖、繁昌,都与淮南对境。其余都是芦条枝蔓之地,或是奇岸险滩水势湍急,难于行走舟船。不如预先在各险要之地屯兵积粮,命令将士分管各地,调发邻近乡兵,协力守御。请求明诏命令大臣,斟酌实行。”

  当时有诏令,金兵攻入,各地守臣互相商量,可守可避,得以自便。李光上言:“守臣担负人民、国家的重任,应当责之以存亡。如果预先开启迁避之门,是引诱他们逃跑,希望追回前命。”高宗打算迁到临安,李光受旨节制临安府现时驻扎诸军,兼任户部侍郎,督营缮后之事。李光处理军政适宜,不惊扰百姓而办好了政事。奏请减免两浙历年积欠及九县赋敛,以表示施德自近之意。戚方以管军隶属于李光节制,非常恐惧,跪拜在庭下。李光握着他的手扶起他,说:“你过去做盗贼,我任郡守,抓捕你是我份内的事;现在都是臣子,应当共同勉励忠义,不要以先前的事猜疑。”戚方感激得哭泣起来。又兼任侍读,于是上言说:“金人侵犯内地,百姓失业为强盗,本非其意,可以用诚意感召他们。自从李成逃到北方,群盗离心,如果此时选用一两个盗贼首领,以激励他们,一定会互相钦慕,相继归降。”升任吏部尚书。

  大将韩世清本是苗傅余党,长期驻扎宣城,擅自占据仓库,不听征调。李光请求先行除掉他,于是任命李光为淮西招抚使。李光假道到宣城,韩世清前来相见,李光把他捆送到朝廷受诛。当初,李光在高宗面前陈述计划,宰相没有事先知道,怀怒于他。他还未到任,途中任命他为端明殿学士、江东安抚大使、建安知府,寿春、滁、濠、庐、和、无为宣抚使。当时太平州士卒陆德囚禁当地守臣据城叛乱,李光多方设计,全部捉获叛贼。

  秦桧被罢相后,吕颐浩、朱胜非共同任宰相,李光历来与他们政见不合。谏官指斥他为秦桧同党,被夺职奉祠。不久复任宝文阁待制、湖州知州,授任显谟阁直学士,改任平州知州,授任礼部尚书。李光上言说:“自古创业中兴,一定有所依恃而起。汉高祖依恃关中,汉光武帝依恃河内,陛下驻扎东南,两浙难道不是天下的根本,是可倚恃之地吗?从冬天到春天,雨雪不停,百姓失业,请求选择谏官考察实情予以报告。加之连年福建、湖南盗贼作乱,范汝为、杨么相继而起,朝廷派大军诛讨,杀戮过当。现在各地旱荒,流丐满路,盗贼出入。应选择良吏招怀抚纳,责令各地监司惩治贪赃,抚恤饥民。”

  大臣建议把四川交子法推广到江、浙,李光说:“有钱则交子可行。现在已经声称筹办多少钱,发行多少交子,提出此议的人打算让朝廷欺骗陛下,使陛下今后不免欺骗百姓。如果已经筹办现钱,则目前所发行的钱关子,已是流畅无阻,何至议论纷纷?工部所铸造的交子务铜印,我不敢下发。”授任端明殿学士,守台州,不久改任温州知州。

  刘光世、张俊接连传来捷报。李光说:“观察金人部署,一定有阴谋。现在我方已占据东南形势,敌人万里来袭,利于速战,应当戒令诸将持重而拖延消耗敌人。不过数月,敌人粮食耗尽,则胜券操在我方手里。”授任江西安抚、洪州知州兼制置大使,升任吏部尚书;过了一月,授任参知政事。

  当时秦桧开始倡议和议,准备张榜告示,打算借李光的名望来压制民心。高宗本意不想用李光,秦桧说:“李光有名望,如果一起签名,浮议会自动停息。”便用了李光。同郡人杨炜上书李光,指责他借依附权相谋取高官,中了敌人奸议,毁掉了平日的气节。李光本意认为只是趁和议之机作自治的打算。后来秦桧建议撤掉河南守备,夺去诸将兵权,李光极力陈述戎狄狼子野心,和谈不可依恃,守备不可撤除。秦桧憎恶他。秦桧任命亲党郑亿年为资政殿学士,李光在高宗面前当面反对;又与秦桧在高宗面前辩论,便说:“看秦桧的心意,是想堵塞蒙蔽陛下的耳目,盗弄国权,怀奸误国,不可不察。”秦桧大怒。第二天,李光请求罢职。高宗说:“你昨天当面斥责秦桧,举动像古人。朕退朝后叹息,正要寄心腹于你,为什么要辞职呢?”李光说:“臣与宰相争论,不可留任。”九次上章请求,便被授任为资政殿学士、绍兴知府,改任提举临安洞霄宫。

  绍兴十一年(1141年)冬,御史中丞万俟卨指责李光阴怀怨恨,贬职为建宁军节度副使,安置在藤州。

  绍兴十五年(1145年),移置琼州。

  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李光在琼州八年,次子李孟坚因被陆升之诬为私撰国史,被立案;吕愿中又告李光与胡铨诗赋唱和,讥谤朝政,移置昌化军。他议论文章考证历史,怡然自得。年过八十,笔力精健。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因郊祭之恩,复左朝奉大夫,任其自便居住。

  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致仕,于四月三日(4月22日)在江州去世,年八十二。

  宋孝宗即位后,追赠李光为资政殿学士,赐谥号为“庄简”。

  嘉定十五年(1222年),郡邑立李光祠于学,以配先贤,四季祭享。

李光的文学成就

  李光有前后集三十卷(《宋史·艺文志》),已佚。《两宋名贤小集》卷一五八存《椒亭小集》一卷,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有《庄简集》十八卷。李光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庄筒集》为底本,参校清乾隆翰林院抄本(简称院本,藏北京图书馆)、《椒亭小集》(简称小集)等。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八卷。清王鹏运《南宋四名臣词集》录李光《庄简词》一卷。《山阴天乐李氏家乘》称其曾著有《易传》十卷、《兵略》十卷、《文集》四十卷、《神仙传》十卷。

  据传李光家藏有数万卷书籍,遗憾的是其子孙不守,都散于豪民之家。元朝孔克奇在《至正直记》里说:“予至上虞,闻庄简公光无书不读,蓄书数万卷。子孙不肖,且粗率鄙俗,不能保守,散于乡里之豪民家矣。读其家训,不觉为之痛心也。”

  《云溪杂记》称:李庄简公光作诗极清绝可爱,予尝见其《越州双雁道中一绝》云:“晚潮落尽水涓涓,柳老秧齐过禁烟。十里人家鸡犬静,竹扉斜掩护蚕眠。”后在政府,与秦桧议不合,为中司所击,命下送藤州安置,差密院使臣伴送,公戏赠之云:“日日孤村对落晖,瘴烟深处忍分离。追攀重见蔡明远,赎罪难逢郭子仪。南渡每忧鸢共堕,北辕应许雁相随。马蹄惯踏关山路,他日重来又送谁?”亦婉而有深意。

李光的轶事典故

  李光被贬奉祠回乡后,住在新河。当时陆游的父亲陆宰建了个小亭子叫千岩亭,可以看见南山的全貌。他每次来就是一天,曾经作诗:家山好处难寻遍,日日当门只卧龙。欲尽南山岩壑胜,须来亭上少从容。每次说到当今的事情,经常愤怒叹气,把秦桧称为“咸阳”。一天,李光坐在亭子上,举酒杯嘱咐陆宰说:“我将要被贬官到远方去了。秦桧很忌讳我和赵元镇(赵鼎)。赵元镇已经走过高山,我怎么能逃过去呢!听说赵元镇在接到远征的命令后,哭泣流涕地告别子弟。我决不会这样的,到那时,青鞋布袜,即日起行。”过后十多天,真的有前往藤州的命令。陆宰送他到诸暨,回家后说:“泰发(李庄字)谈笑慷慨,像往常一样。当我问到其得罪的原因时,他说‘没有什么好问的,但秦桧终究会把国家葬送的!’”

李光的家族成员

曾祖父母:李晏如,赠太子少保。高氏,赠绍兴郡夫人。

祖父母:李彻,赠太子少傅。顾氏,赠信安郡夫人;俞氏,赠咸宁郡夫人。

父母:李高,赠太子太保。史氏,赠文安郡夫人。

儿子:李孟博,长子,字文约,绍兴五年(1135年)探花,后随父贬谪由藤州移琼州(今海南),卒于贬所;李孟坚,次子,字文通,号西斋,累官提举淮东常平茶盐事;李孟醇,字文直,三子,遂父谪居藤州,早卒;李孟珍,字文潜,号晏坐,四子,累官至沿海制置参议;李孟传,字文授,号磐溪,官至朝请大夫、直宝谟阁致仕。

配偶:黄氏,赠齐国夫人,葬大岭。子三:孟博、孟坚、孟醇。女三:长适奉化朝请郎沈粹中,封令人;次适柯山登仕郎陈汝楫;三适绍兴陆权(之)。

继室:管氏,封汉国夫人,葬会稽太平乡官漾村之原。子二:孟珍、孟传。女三:长适吴兴朝奉大夫章驹,封令人;次适金华经略使潘畤,封令人;三适涪州知府刘秦,封宜人。

孙子:李知孝、李知退及曾孙李复、李衢均为进士,而且祖孙四代有不少是知府以上官吏。

李光的后世遗迹

  李公墓表

  碑铭于2005年8月在浙江省余姚市姜山盗墓穴的泥坑深处出土,碑高116厘米,宽65厘米,厚9.5厘米。碑铭背部为毛面,底部有榫,高8厘米,为青石材质。碑文共24行,每行47字,右上角局部文字缺损严重,全文共计1000余字,为碑铭主人宋参知政事李光次子李孟坚所撰书。

诗词推荐

不见虹桥接幔亭,空余水绿与山青。客来剔出些奇胜,五曲溪头大隐屏。

水调歌头

高窗不掩秋气清,下见瓦沼涵泓澄。雨洗浮萍翠色静,青丛绿蔓相缠仍。阶前童童两好树,上有鸣禽不可数。杖藜书生爱苦吟,独立西风无旦暮。

水调歌头

今年春早。到处花开了。只有此枝春恰到。月底轻颦浅笑。风流全似梅花。承当疏影横斜。梦想双溪南北,竹篱茅舍人家。

水调歌头

三载金渊入幙宾,转当繁剧转精神。高堂多有承颜乐,巨室都无切齿人。此日吏民争卧辙,他时事业继埋轮。语儿溪上沧浪水,有约征衣共浣尘。

水调歌头

瓮头竹叶经春熟,阶底蔷薇入夏开。似火浅深红压架,如饧气味绿粘台。试将诗句相招去,倘有风情或可来。明日早花应更好,心期同醉卯时杯。

水调歌头

长卿本豪杰,礼法安可处。手弹南风琴,心调东邻女。杂身慷保中,初不忌笑侮。大者固已立,下此皆可补。三赋争日星,一书起今古。其余不自秘,辄为人所取。何当尽见之,真是文章祖。凛然千载下,英气犹可睹。儿曹尔何知,杯酒那可污。故台已丘墟,胜绝谁敢据。我来访遗迹,低回

水调歌头

二年重九,算都向、江北江南虚度。鸿雁来时秋最好,底用千愁万绪。九朵青山,几尖白塔,何限登临处。今朝乘兴,也和诗客凝伫。正是雨洗芙蓉,风翻野菊,霜染江枫树。一片天开图画里,留著天然佳句。收拾方来,安排未定,试问云间路。三杯才尽,笔头疑有神助。

水调歌头

陈思王植赠友往祚颓已久,大业缅方新。仰视圣皇德,承胤为我亲。暇日荷休明,高馆集众宾。中厨列庖馔,水陆备鲜鳞。凉风起天末,皓月照秋旻。感此四海士,无言越与秦。共生盛明世,矫矫如凤麟。芳茵吐华烛,气蒸为烟云。酒行不停觞,循转犹车轮。挥毫赋诗篇,影落响必臻。泛泛

水调歌头

神知不在见知闻,气化流行一本存。轲后谁言无复有,遗歌依旧起龙门。

水调歌头

曾泛扁舟诣石湖,恍然坐我范宽图。天寒远挂一行雁,三十六峰生玉壶。

水调歌头

天风飒飒步声虚,一片红云控帝居。闻道茅家开夕宴,上元亲授太霄书。

水调歌头

寒风鸣岁阴,芸物已归静。郊原何萧瑟,松竹自清整。道傍足幽意,林屋甚井井。鸡犬在篱落,沙水暮光映。古来奇逸士,往往吒兹境。吾行将安得,怅望沧水永。

水调歌头

江上何人夜吹笛,声声似忆故园春。此时闻者堪头白,况是多愁少睡人。

水调歌头

冻云寒树晓模糊,水上楼台似画图。红袖谁家乘小艇,卷帘看雪过鸳湖。

水调歌头

生涯寄简瓢,嗜古成传癖。胸蟠万卷书,禊帖究所出。三百七十五,异论溢编帙。更相自戈予,又类相形色。我昔识诸老,高论聆侍侧。玉笔贵藏锋。真赝拚金锡。精神苟不具,徒尔致研席。搜访诸贤语,编类置丈室。使我心豁然,登山如得屐。妄意於斯文,庶可益涓滴。作诗谢来贶,持寄

水调歌头

祗事坤元,饬躬敢惮。爰洁粢盛,载严圭瓒。清明内融,嘉旨外粲。介我繁釐,时亿时万。

水调歌头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水调歌头

白发疏疏青道衣,苦吟应有鬼神知。篇章但可陶情性,羞杀唐人自献诗。

水调歌头

今朝正月一,只是寻常日。就中殊异处,遍界铺银色。

水调歌头

作客他乡久,宜人此界稀。身閒长挟策,地僻惯披衣。妻有虀盐乐,儿因笋蕨肥。出门何所适,终日掩荆扉。

水调歌头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