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感秋

金风荡初节,玉露凋晚林。
此夕穷涂士,郁陶伤寸心。
野平葭苇合,村荒藜藿深。
眺听良多感,徙倚独沾襟。
沾襟何所为?怅然怀古意。
秦俗犹未平,汉道将何冀?
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
一朝时运会,千古传名谥。
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

作品评述

淮阳感秋注释

⑴淮阳感秋,一作“淮阳感怀”。
⑵荡初,《广记》作“扬秋”。
⑶凋,《容斋》作“垂”。
⑷“郁陶”句,《隋书》作“空轸郁陶心”。
⑸“野平”二句,《隋书》、《广记》均无。野平,《容斋》作“平野”。村荒,《容斋》作“荒村”。藜,《容斋》作“葵”。
⑹徙倚,《隋书》、《广记》均作“慷慨”。
⑺俗,《容斋》作“洛”。犹,《容斋》作“既”。
⑻徒,《广记》、《容斋》均作“屠”。
⑼时运会,《隋书》、《广记》均作“时运合”,《容斋》作“逢时会”。
⑽“千古”句,《隋书》作“万古传名器”,《广记》作“万古传名谥”,《容斋》作“千载传名谥”。

淮阳感秋简析

  据《旧唐书》本传,此诗乃隋大业(隋炀帝年号,公元605—618年)中作。此诗分前后两段,每段八句。九、十两句是前后段的过渡。前段主要写淮阳秋景,八句情景相间,前四句因自然景象而兴感,后四句则因社会现实的残破荒凉而增悲,在重复中有递进。九十两句先用顶针格紧承上文,再以设问引出“怅然怀古意”,转入后段。后八句纯粹抒感,以“怀古”抒发伤时之慨,表乘时奋进之怀。

作者介绍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师事当时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祖母去世后,方出任太子洗马,迁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著有《述理论》十篇,不传世。《华阳国志》、《晋书》均有李密传。

李密的为官生涯

  魏灭蜀后,征西将军邓艾招降纳叛,急于稳定人心,他聘李密为主簿,李密力辞不受。邓艾集团的骄横已经让他胆寒。邓艾初入成都时是“蜀人称焉”,结果却是蜀人“有识者笑之”。晋泰始三年(267年),晋武帝诏征李密为“太子洗马”,诏书连下,郡县不断催促。当年李密祖母已96岁,风烛残年,他上表叙述自己无法应命的原因。这就是《陈情表》,475字。《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文中的一些词句如“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直至今天人们还经常引用。

  这岂止是“千古散文绝唱”,实乃一个人子研苦胆为墨的“黑书”。

  《陈情表》全文用了29个臣字,除了“前太守臣逵”和“后刺史臣荣”中两处指朝臣外,其余27个“臣”字均是李密自称。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普适逻辑之下,这让晋武帝颇感顺眼。更关键还在于,区区一份“陈情”,不但可以免去抗旨死罪,还感动了君王铁石心肠,仅仅是文笔的魔力么?

  魏晋南北朝时期,启开了中国历史上对《孝经》研究的第一个高潮,最大特征是皇帝们纷纷著书立说,弘扬孝道。晋元帝有《孝经传》,晋孝武帝有《总明馆孝敬讲义》,梁武帝著有《孝经义疏》,梁简文帝也有《孝经义疏》,北魏孝明帝有《孝经义记》等。北魏孝文帝还命令把《孝经》翻译为鲜卑语……

  在个人与国家之间,在孝道与国忠之间,在亲情与君臣之情之间,哀婉曲折,幽径沟回,《陈情表》达成了一种“无咎”的圆通态势,悄然遮蔽了自己不愿出仕的真正动机。

  写《陈情表》之际,李密时年44岁。当下重读此文,没有南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引安子顺之说“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的感慨,只觉得一种黑苦,宛如卤水呛喉。所谓“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重压,在此时化作了窒息呼吸的流汁……

  祖母魂归道山之后,李密已经没有借口了,他履行了在《陈情表》的承诺。先后任温县县令、尚书郎、汉中太守等职。任期内,他在汉中勉县倡建武侯祠,那是对故国的追忆么?然而,那来自“竹林七贤”的余韵,尽管不露痕迹,但终有一天被酒力唤醒了。某天他酒后赋诗:“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中无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激怒晋武帝,免官回乡。其实在此之前在温县时,他曾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就差一点被人举报。

  公元287年李密卒于保胜龙安,好友安东将军胡熊与皇甫士安主持葬仪,师弟陈寿在《三国志》中为其列传。

李密的生平

  李密的祖父李光,曾任朱提太守。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六个月就死了父亲,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何氏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李密以孝敬祖母而闻名。据《晋书·李密传》说: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基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然后进献。李密幼时体弱多病,甚好学,师事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氏传》,以文学见长。年轻时,曾任蜀汉尚书郎。晋灭蜀后,征西将军邓艾敬慕他的才能,请他担任主簿。李密以奉养年迈祖母为由,谢绝了邓艾的聘请。泰始三年(267年)晋武帝立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官名)。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李密的祖母已九十六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家里情况,说明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这就是著名的《陈情事表》,或称《陈情表》或《陈事表》,此《表》写于西晋武帝泰始三年(267)。

  《陈情表》辞语恳切,委婉动人。表到朝廷,晋武帝看了,为李密对祖母刘氏的一片孝心所感动,赞叹李密“不空有名也”。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赏赐奴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县,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李密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在任温县(今河南温县)县令时,政令严明,政绩显著,刚正见称。过去,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苛求供给,当地人民以此为患。李密到任后,中山诸王进过境仍苛求如故。李密以理力争,使诸王过境不敢苛求,为百姓办了件好事。

  李密本望到朝廷任职,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由于朝中权贵畏惧他的刚正,故朝中无人推荐。最后只做了汉中太守,一年后罢官归田。后病卒,终年六十四岁。

李密的故里

  李密老家在四川眉山市彭山县保胜乡。保胜乡位于彭山县城西北部,至彭山25公里,这里虽然是一个丘区农业乡,但矿藏资源丰富,有天然气、页岩、红石、矿泉水和芒硝等。 李密故里在保胜乡西南约7公里的龙安村。成(都)雅(安)高速公路与这个小村擦肩而过,这里四面环山,九峰罗列。

  该村之所以叫龙安村,是因为这里有一座龙门寺。而始建于唐代的龙门寺,正是李密故居之所在。 龙门寺大雄宝殿前,有一块雕着精美龙图案的石碑,上面刻着大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的一道圣旨,说明了重修龙门寺有关事宜。据说,在祖母百年之后复归仕途的李密,任太守期间,在自己的故里,主持修建了这座寺庙。 但事实是,龙门寺兴建于唐朝贞观年间,明朝成化二年(1866年)重建,后不幸被毁,直到清末,道光皇帝颁发圣旨,龙门寺得以再次重建。据说,那时的龙门寺,八座寺庙连起一个群落,气势磅礴。后来,寺庙在“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再次遭遇毁灭的厄运,庙里的佛像也惨遭摧毁。直到上世纪80年代,龙门寺仅剩一尊失去了双手的释迦牟尼石刻孤独地坐在那里,现在的寺庙是1994年才重新修建的。

  道光圣旨石碑的旁边,还竖立着李密像。据说,寺外原是李密故宅的荷塘,荷塘上还有一座三孔古石桥,但现己没于荒草丛中。龙门寺虽是李密的故居,但李密于晋太康八年(287年)逝世后,却是葬于今天彭山县凤鸣镇的龙门桥村,可惜的是李密墓在1965年改土中被毁去。

  大雄宝殿殿右,山崖上刻着 “李密故里”四个红色大字以及一个巨大的“孝”字,这就是孝文化石刻艺术走廊。在这200米长的天然绝壁之上,镌刻着历代颂扬李密孝笃和他的《陈情表》的诗词,还有再现李密生平和他孝顺祖母的浅浮雕组图。漫步于绝壁之下,静静观赏《陈情表》和李密的事迹,感受中国书法、壁画的无穷魅力,感悟中华孝文化,正所谓山是一幅画,画是—部书,书是—部动人的故事,而故事则是—曲千古传颂的“孝”之歌。

诗词推荐

谁将空谷贮闲身,念子悠悠白发新。调募累年兵愈弱,征输满地国方贫。可能高卧吟《梁父》,仍恐私忧累杞人。若问近来朋友事,依然骑马踏京尘。

地名

晓月朣朦映水关,水边因到历阳山。千艘财货朱桥下,一曲闾阎青荻间。坦腹定逢潘令醉,上楼应伴庾公闲。欢馀若问南行计,知念天涯负米还。

地名

监郡风流欢洽。

地名

春花复春花,红红间白白。相看待明发,已不如昨日。雨露费濡染,秉芳几何时。姚魏殿春事,浓绿已盈枝。长安池馆多,新故如转烛。所以山中人,但种松与竹。

地名

於陵三咽不待糁,重义轻身诚果敢。首阳一死甘如饴,未觉此身真壇坎。丈夫有志穷益坚,肯为猩唇贱昌歜。高门下筹罗甘珍,大脔觜拦不供啖。吾侪朝饭不谋夕,惟有生刍缘我斩。富当学礼贫忌测,莫遗羁愁到颜色。两公虽杭道则腴,每食空我信阿益。纵令日兴费万钱,大似鵷雏见鸱哧。

地名

巘路蹑云上,来参出世僧。松高半岩雪,竹覆一溪冰。不说有为法,非传无尽灯。了然方寸内,应只见南能。

地名

平等平等,复过莱州,须行救拯。害风儿阐化匀均,化良归善肯。二仪三耀常为正。察人心、恰如*秤。若不高更没於低,也神仙有应。

地名

铁笔俱牵动,金台总去登。老僧不出院,挂起一枝藤。

地名

宝剑千金买,生平未许人。怀君万里别,持赠送交亲。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已矣将何道,无令白发新。

地名

旧室曾留古岸边,新亭同赏碧岩前。日生狮子峰头树,烟伴榴花洞口泉。黄叶入秋山出地,白云临晓海乘天。飘然踪迹今何定,别去江湖又一年。

地名

夜窗搔首发鬅鬙,病不胜衣倚瘦藤。堪笑颜回忍饥面,常依韩愈看书灯。残生已与灰俱冷,旧友谁如几可凭?月落风生忽增气,掠檐劲翮有归鹰。

地名

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卷帘直出画堂前指点牡丹初绽朵,日高犹自凭朱阑,含嚬不语恨春残。欲上秋千四体慵,拟交人送又心忪,画堂帘幕月明风此夜有情谁不极,隔墙梨雪又玲珑,玉容憔悴惹微红。惆怅梦馀山月斜,孤灯照壁背红纱,小楼高阁谢娘家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

地名

井花暖处新阳动。节物撩人添倥偬。寒齑冰齿晕轻澌,败絮粟肌慳短梦。文章彻了成何用。闷拨炉灰窥饭瓮。寻思已得到春时,预把五穷连夜送。

地名

清溪便种稻,秋晚连云熟。不待见新舂,西风芗自足。

地名

初唱城堙雁影寒,玉喉窈窱亸云簪。小丛底处传歌样,供奉梨园人姓南。

地名

任道骄奢必败亡,且将繁盛悦嫔嫱。几千奁镜成楼柱,六十间云号殿廊。后主猎回初按乐,胡姬酒醒更新妆。绮罗堆里春风畔,年少多情一帝王。神器传时异至公,败亡安可怨匆匆。犯寒猎士朝频戮,告急军书夜不通。并部义旗遮日暗,邺城飞焰照天红。周朝将相还无体,宁死何须入铁笼。

地名

席于宝阶,礼平以兴。受爵执爵,多福以膺。匪惟服加,德加愈升。匪惟德加,寿加愈增。

地名

买得东山后,逢君小隐时。五湖游不厌,柏署迹如遗。市隐何妨道,禅栖不废诗。与君为此说,长破小乘疑。

地名

吏局区区得暇难,倚崖高阁暂登攀。群峰半出重林外,小艇横浮一水间。霜叶信风随鸟逝,晚云沉石伴僧闲。夕阳欲下犹回恋,更鼓清琴数弄还。

地名

十八滩中第一滩,舟行风顺不知艰。诸生历落诚皇恐,世上何人敢怨颜。

地名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