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西田获早稻

蓬头三獠奴,谁谓愿且端。
晨兴洒扫罢,饱食不自安。
愿治此圃畦,少资主游观。
昼功不自觉,夜气乃潜还。
早韭欲争春,晚菘先破寒。
人间无正味,美好出艰难。
早知农圃乐,岂有非意干。
尚恨不持锄,未免騂我颜。
此心苟未降,何适不间关。
休去复歇去,菜食何所叹。

作品评述

《和陶西田获早稻》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蓬头三獠奴,谁谓愿且端。
晨兴洒扫罢,饱食不自安。
愿治此圃畦,少资主游观。
昼功不自觉,夜气乃潜还。

早韭欲争春,晚菘先破寒。
人间无正味,美好出艰难。
早知农圃乐,岂有非意干。
尚恨不持锄,未免騂我颜。

此心苟未降,何适不间关。
休去复歇去,菜食何所叹。

诗词中的中文译文:
蓬头三獠奴,谁说愿朝端。
早晨起床扫地完,吃饱却不安宁。
愿意耕种这块田,少得主人游览。
白天工作不自觉,夜晚的清凉却回来。

早熟的韭菜争相迎春,晚熟的莴苣先破寒。
人间没有容易的滋味,美好的事物常伴难。
早知道农田的乐趣,怎会去做无意的事。
还懊悔不持锄头,免得受到他人嘲笑。

这颗心若是没有降伏,怎会不受他人干扰。
放下休息,再休息,对于蔬菜的食物有何感叹呢。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农民在劳作过程中的思考和感慨。诗人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表达了对农田劳作的热爱和认同,通过描述自己清晨起床扫地、吃饱却不安宁的情景,表达了对劳动的渴望和对自然的依赖。

诗中提到的早韭菜和晚莴苣,是对农田劳作的象征。早熟的韭菜迎接春天的到来,而晚熟的莴苣则能在寒冷的季节中破土而出。这些农作物的成长过程,以及人间艰难困苦的生活,使得美好的事物更显珍贵。

诗人表达了对农田劳作的喜悦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认为只有通过艰辛努力才能获得真正的滋味。他懊悔没有坚持持锄头劳动,因为这样才能体验到农田的乐趣。诗人指出,只有保持对劳动的热爱和投入,才能摆脱外界的干扰,真正体会到劳动所带来的满足感。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农田劳作的场景,表达了对劳动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通过对农田劳作的描写,传递了一种向往自然、崇尚劳动的情感,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价值和幸福观念的思考。这首诗词以简单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展现了苏轼对于农田劳动和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它呈现了一种平凡而真实的生活态度,强调通过努力和投入,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同时,这首诗词也提醒人们珍惜现有的生活,不要轻易放弃或向往他人的生活,传递了一种朴素而宁静的人生观。诗人通过对农田劳动的描述,将劳动与美好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总体来说,这首诗词以简单自然的语言,描绘了农田劳作的场景,并通过对劳动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于劳动价值和生活意义的思考。它传递了一种向往自然、崇尚劳动的情感,同时呼吁人们珍惜现有的生活,通过努力和投入,寻求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秋风多烦冤,竹是岁寒物。朝寒阶玲珑,暮寒阶恤勿。翻然下一叶,未觉瘦崷崒。岂无陈根旁,寂莫众头屈。何时雷填填,看尔射地出。

江湖从学者,尽欲倚刘墙。自笑尘埃眯,难薰衣钵香。薜萝缘古树,桃李背春场。萤爝飘流去,能依万丈光。

我为浮名媿引年,老余八十尚飘然。不如合却谈天口,归向白云深处眠。

轻衣稳马槐阴路,渐近东来渐少尘。耳闹久憎闻俗事,眼明初喜见闲人。昔曾对作承华相,今复连为博望宾。始信淡交宜久远,与君转老转相亲。

鴈下菰蒲报夕寒,鹭将荇藻作朝餐。野塘只许野人到,不要金张许史看。

年命在桑榆。东岳与我期。长短有常会。迟速不得辞。斗酒当为乐。无为待来兹。室广致凝阴。台高来积阳。奈何季世人。侈靡在宫墙。饰巧无穷极。土木被朱光。征求倾四海。雅意犹未康。

洞中龙老不知年,荣隐先生稳著鞭。大袖长歌出天汉,信乎平地有神仙。

重峦俯伏朝黄岳,戈戟森森御仗前。海外群峰争赴壑,云端巨掌欲擎天。狂风直袭千寻索,急雨时倾百丈泉。为问绰棋诸羽客,谁挥斤斧劈山川。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寒窗政尔念萧瑟,况复故人疎近音。凭栏为子赋三友,便觉冰霜千古心。

春潮昨夜没平滩,一雨催花色半含。雁唤元宵归塞北,燕衔新社到江南。无欢不必游花树,有病何须置药篮。只把公忠答天地,从教儿女闹冠簪。

洛阳岐路信悠悠,无事辞家两度秋。日下未驰千里足,天涯徒泛五湖舟。荷衣半浸缘乡泪,玉貌潜销是客愁。说向长安亲与故,谁怜岁晚尚淹留。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丈夫誓许国,愤惋

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翠华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无赖晓莺惊梦断,起来残酒初醒。映窗丝柳袅烟青。翠帘慵卷,约砌杏花零一自玉郎游冶去,莲凋月惨仪形。暮天微雨洒闲庭。手挪裙带,

天姿袅娜十分娇,可惜风流半节腰;却恨画工无见识,动人情处不曾描。

萍流匏系任行藏,惟指无何是我乡。左宦只抛红药案,僦居犹住玉泉坊。白公渭北眠村舍,杜甫瀼西赁草堂。未有吾庐莫惆怅,古来贤达尽茫茫。

汉庙名园甲颍昌,洛川珍品重姚黄。雨余往看初疑晚,春尽方开自不忙。争占一时人意速,养成千叶化功长。老人终岁关门坐,花落花开已两忘。

二京曾见画图中,数本芳菲色不同。孤棹今来巴徼外,一枝烟雨思无穷。夜郎城近含香瘴,杜宇巢低起暝风。肠断渝泸霜霰薄,不教叶似灞陵红。

闻道常山水壮哉,问途何惜小纡回。平生不到江山县,临老须教作一来。

良辰古难得,歌吹遏行云。豪意牛心割,清言獭胆分。予惭四皓老,公胜七贤醺。苦雨忽三日,垢衣生苏文。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