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由新修汝州龙兴寺吴画壁

丹青久衰工不艺,人物尤难到今世。
每摹市井作公卿,画手悬知是徒隶。
吴生已与不传死,那复典刑留近岁。
人间几处变西方,尽作波涛翻海势。
细观手面分转侧,妙算毫厘得天契。
始知真放本精微,不比狂花生客慧。
似闻遗墨留汝海,古壁蜗涎可垂涕。
力捐金帛扶栋宇,错落浮云卷新霁。
使君坐啸清梦余,几叠衣纹数襟袂。
他年吊古知有人,姓名聊记东坡弟。

作品评述

《子由新修汝州龙兴寺吴画壁》是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词,描述了一个绘画家吴生的艺术才华以及他在世间的境遇。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丹青技艺已经衰退,人物形象难以传世。
他常常模仿市井百姓画作皇家贵族,画家的身份只能是无名小卒。
吴生已经去世,他的技艺不再传承,不再有人能够继承。
如今世间变化无常,仿佛波涛翻滚海洋般汹涌激荡。
细细观察他的画作,每一个线条的转折和细微之处都能得到完美的表达。
这让人明白真正的艺术在于捕捉微妙之处,而不是盲目追求浮华和虚荣。
似乎听闻他留下了一幅作品在汝州的海边,古老的墙壁上留下了他的蜗涎,令人感动得落泪。
他放弃了财富和名利,用自己的力量来扶持建筑物,就像浮云在新的晴朗天空中变幻无常。
使君坐在那里陶醉于清澈的梦境中,重叠的衣纹数着他内心的喜悦和愉悦。
在未来的时代,当人们来缅怀古人的时候,或许只会记得他是东坡的弟弟,但他的名字至少还能记住。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描绘吴生这位绘画家的艺术才华为主线,表达了苏轼对真正艺术精髓的思考和对艺术家命运的关注。诗中通过对吴生的画作和他的处境的描绘,展示了苏轼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的思考。

苏轼通过形容丹青技艺的衰落,揭示了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对艺术的冷漠。吴生作为一个才华出众的画家,却只能模仿市井百姓的画作,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赏识。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艺术家的局限和不公平待遇。

诗中通过对吴生画作的细致观察,强调了真正艺术的精髓在于细微之处的捕捉和表达。苏轼认为,艺术家应该注重细节,用心去观察和描绘,而不是追求表面的华丽和虚荣。他对吴生技艺的赞美,也暗示了苏轼对真正艺术的追求和理解。

诗中还描述了吴生放弃个人利益,用自己的力量来扶持建筑物的情景,展示了他对艺术的热爱和奉献精神。这也是苏轼对艺术家的赞扬和对艺术家境遇的思考。

最后几句诗则展示了苏轼对吴生的敬佩和对他的记忆。虽然在后人眼中,他可能只是东坡的弟弟,但苏轼希望人们至少还能记住他的名字,以表达对这位艺术家的尊重和纪念。

这首诗词通过对吴生的描写,反映了苏轼对艺术与社会、个人命运的思考。他强调真正的艺术在于细致的观察和表达,而不是追求外表的虚华。同时,他也呼吁社会对艺术家给予更多的尊重和关注,不让真正的才华黯然无闻。

整首诗词以苏轼独特的笔触和思辨风格展现了对艺术的热爱和对艺术家命运的关怀,具有深刻的诗意和赏析价值。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不见子张子,令人梦亦思。只应依旧瘦,近作几多诗。联句平生事,看花去岁时。海棠今好不,傅语并酴醾。

吴船何汗漫,周道正倭迟。雪涌虾蟆焙,花深石马祠。焚兰瞻玉座,析羽动金支。灵降云如彩,巫歌月在帷。林高悬薜荔,洲近被江蓠。小驻娱今夕,前驱恐后期。嘏传唯好语,行迈藉蕃禧。愿沛沾民泽,微涓敢自私。

武侯祠庙遍空山,万古名重宇宙间。昔日南人皆稽首,至今歌舞聚夷蛮。

万家无事锁兰桡,乡味腥多厌紫虈。水似棋文交度郭,柳如行障俨遮桥。青梅蒂重初迎雨,白鸟群高欲避潮。唯望旧知怜此意,得为伧鬼也逍遥。

玉宇澄清暮霭收,吟边怕倚仲宣楼。寒蟾千里夜如书,新雁一声天欲秋。湖海谁青豪杰眼,风霜易白少年头。更残忽听荒城角,吹老梅花总是愁。

江城闻鼓角,旅宿复何如。寒月此宵半,春风旧岁馀。徒云资薄禄,未必胜闲居。见欲扁舟去,谁能畏简书。

养拙江湖外,朝廷记忆疏。深惭长者辙,重得故人书。白发丝难理,新诗锦不如。虽无南去雁,看取北来鱼。

城中二月不知春,唯有东风满面尘。归意已随行客去,流年惊见柳条新。簿书填委休何日,学问榛芜愧古人。一顷稻田三亩竹,故园何负不收身。

阶蓂附瑶砌,丛兰偶芳藿。高位良有依,幽姿亦相托。鲍叔知我贫,烹葵不为薄。半面契始终,千金比然诺。人生系时命,安得无苦乐。但感游子颜,又值馀英落。苍苍秦树云,去去缑山鹤。日暮分手归,杨花满城郭。

欹枕邯郸梦忽残,黄紬被稳日三竿。起来门外霜如雪,始信人间有夜寒。

岸帻坐前楹,天围极望青。日华开岭雾,风影碎池星。重露惊栖鹤,幽丛带暗萤。尘机心久息,宁待据梧暝。

醉痕潮玉。爱柔英未吐,露丛如簇(解连环)。绝艳矜春,分流芳金谷(醉蓬莱)。风梳雨沐。耿空抱、夜阑清淑雪狮儿。杜老情疏,黄州赋冷,谁怜幽独(醉)。玉环睡醒未足。记传榆试火,高照宫烛(解连环)。锦幄风翻,渺春容难续(醉蓬莱)。迷红怨绿。漫惟有、旧愁相触(雪狮儿)。一舸东游

物外神仙风骨,人间富贵功名。眉长新有秀毫生。荡座酒光花影。清暑玉壶书永,少年金印身轻。他年旌节看归荣。笑傲五湖烟景。

池上楼台堤上路。尽日悠扬飞舞。欲下还重举。又随胡蝶墙东去。糁径飘空无定处。来往绿窗朱户。却被春风妒。送将蛛网留连住。

醉把金鞭度绿杨,军民夹道笛声长。红旗千面诗千首,半杂风云入建章。

嘉陵北望接龟城,历数来途更远行。试向长林望津渡,湿云沉野不分明。

肃徒辞汝颍,怀古独凄然。尚想文王化,犹思巢父贤。时移多谗巧,大道竟谁传。况是疾风起,悠悠旌旆悬。征鸟无返翼,归流不停川。已经霜雪下,乃验松柏坚。回首望城邑,迢迢间云烟。志士不伤物,小人皆自妍。感时惟责己,在道非怨天。从此适乐土,东归知几年。

敕廚羞煮饼,扫地供炉芬。汤鼎聊从事,茶瓯遂策勋。兴来吾不浅,送似汝良勤。欲作柯山点,当令阿造分。

平湖激水转山流,石涧萦纡走碧虬。料得丹青无貌处,白苹红蓼满汀州。

翠织岷峨锦绣春,堪嗟扑扑蔽胡尘。金鸡衔粟余殃在,谁断神驹踏杀人。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