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之淮西

五里亭前一送君,碧油红旆驻清尘。
半轩晚日淮西路,数拍离歌江上春。
杜宇有情移别树,野共无主傍行人。
男儿多少酬恩地,不欲东风泪满巾。

作品评述

《送人之淮西》是宋代夏竦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五里亭前一送君,
碧油红旆驻清尘。
半轩晚日淮西路,
数拍离歌江上春。

这首诗以送别离别之情为主题,描述了作者在五里亭前与离别的朋友告别的情景。

诗中的"五里亭"是指位于淮西路的一个地方。"碧油红旆"形象地描绘了驻扎在那里的军队的旗帜。"清尘"则象征着离别时的清净和无尘之境。

"半轩晚日淮西路"表达了诗人所处环境的时节和地点,暗示着离别的时刻已经来临。"数拍离歌江上春"则描绘了江边离别时的春天景色,意味着离别发生在生机勃勃的季节。

诗中还描写了身边的杜宇,它们情感丰富地在树间移动,与行人相伴,表达了离别时的无奈和难舍之情。

最后两句"男儿多少酬恩地,不欲东风泪满巾"表达了男子汉的骨气和不愿流露伤感之情。作者希望以男儿的豪情,不被东风吹散泪水,不让悲伤充满巾帼。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离别的情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对身边事物的寓意运用,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思念之情以及男子汉的憧憬与坚毅。这首诗以其深情和意境的营造,展示了夏竦才情的卓越和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力。

作者介绍

夏竦(九八五~一○五一),字子乔,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初以父荫爲润州丹阳县主簿,后举贤良方正,通判台州。召直集贤院,编修国史,迁右正言。仁宗初迁知制诰,爲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明道二年(一○三三)罢知襄州。歷知黄、邓、寿、安、洪、颍、青等州及永兴军。庆历七年(一○四七)爲宰相,旋改枢密吏,封英国公。罢知河南府,徙武宁军节度使,进郑国公。皇祐三年卒(《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二),年六十七。謚文庄(《东都事略》卷五四)。《宋史》卷二八三有传。 夏竦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文庄集》爲底本,参校清张杰过录、孔继涵跋本(简称孔跋本,藏北京图书馆),清干隆翰林院抄本(简称院抄本,藏北京图书馆)及《史记》、《三国志》、《天臺续集》等书。另从《天台续集》、《宋诗略》等书辑得集外诗六首,附于卷末。

诗词推荐

苍烟屯不散,疋素横郊原。雨细不湿衣,著水始见痕,踌躇意自佳,未遽掩衡门。一一送归鸦,枫林犹未昏。念昔寿州归,绍兴初纪元,阖门过百口,一身今独存。不死实有命,送老三家村。躬耕幸得食,万事不足论。

人事一朝尽,荒芜三径休。始闻漳浦卧,奄作岱宗游。池水犹含墨,风云已落秋。今宵泉壑里,何处觅藏舟。

腊酒复腊雪,故人今越乡。所思谁把盏,端坐恨无航。兔苑旧游尽,龟台仙路长。未知邹孟子,何以奉梁王。

三十年前此布衣,鹿鸣西上虎符归。行时宾从过前寺,到处松杉长旧围。野老竞遮官道拜,沙鸥遥避隼旟飞。春风一宿琉璃地,自有泉声惬素机。

洛雾嵩云满眼春,仙郎清路拥双轮。却陪宾客趋东阁,已为阳秋得素臣。渊秘图书探汉旧,地交风雨访周人。岁时献寿严君府,谁见家庭玉树新。

年来聚首情何乐,今日匆匆又解携。千里故交惟藉酒,劝君更把手中卮。

高田种小麦,终久不成穗。男儿在他乡,焉得不憔悴。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谁结道人庐,前临博士湖。名非窜荒李,官是避秦庐。隐德虽无述,清风不可渝。严元有孙子,往往混樵渔。

雨霁风和日渐长,小园尊酒答年光。直令桃李能言语,何似多情睡海棠?

老去唯耽酒,春来不著家。去年来校晚,不见洛阳花。

津木始凋霜,溪梅已飘素。河山自殊方,景物宛如故。悠悠川陆行,日日年华度。迁客未停舟,江烟欲成暮。

初闻百梁村,拔自天池井。今知万松冈,一夕趋北岭。顾兹挟山威,何心罔知警。

花外小车时出游,有佳风月亦登楼。水晶宫与人间相,把乞先生未点头。

昨闻英断有烹封,泽畔累臣抱寸悰。巧智不如葵卫足,曲蟠谁与木为容。祠官失职惭虚蠹,野老无知祷象龙。欲上高楼瞻魏阙,乱山千叠暮云浓。

直须全五眼,私业无家产。天地也不知,莫怪渠侬懒。

栽松道者身先老,放下锄头好再来。八万四千关捩子,与公一个锁匙开。

心事已成空,春尽百花零落。谁见黄鹂百啭,索东君评泊。晓来枝上语绵蛮,应悔向来错。看则绿阴青子,却恓惶无托。

宁胡名号正当时,且有安栖得哺儿。胡草似人空好色,青青合为故阏氏。

自昔说离乱,经时足叹吁。何为来旷野,端是辱泥涂。相国跛男子,封侯裸丈夫。未须多感慨,事业出艰虞。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