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他解归诗复徐意一二首

吏擎双印出,便觉此身轻。
物我忘恩怨,渔樵寄姓名。
笛声黄犊背,诗兴白鸥盟。
故旧休相讶,无书到帝城。

作品评述

《建他解归诗复徐意一二首》是宋代诗人李昴英所作。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官场生涯和社会纷扰的厌倦之情,同时展现了他追求自由与宁静的愿望。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建他解归诗复徐意一二首

吏擎双印出,便觉此身轻。
物我忘恩怨,渔樵寄姓名。
笛声黄犊背,诗兴白鸥盟。
故旧休相讶,无书到帝城。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官场生涯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于繁琐的官员身份的厌倦之情。诗人通过描写自己放下官印后的轻松感受,暗示了他追求自由和宁静的愿望。

诗中的"吏擎双印出"表明诗人卸下了身上的官印,这使他感到轻松自在。"物我忘恩怨"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恩怨的超脱,他不再困扰于官场权谋与纷争。"渔樵寄姓名"意味着诗人希望过一种简单而自由的生活,以渔樵的身份与世无争。

诗中还描绘了一幅自然景象,"笛声黄犊背,诗兴白鸥盟"。这里的笛声和黄犊背象征了自然的纯真和宁静,而诗兴和白鸥的盟约则代表了诗人与自然的心灵契合。

最后两句"故旧休相讶,无书到帝城"表明诗人已经摆脱了过去的纷扰,不再被世俗所困。他对于官场的陈规旧习和权谋之道已经不再感到惊讶和迷惑,也不再渴望到京城追求功名。

总的来说,这首诗展现了诗人李昴英追求自由、远离尘嚣的向往,倡导一种宁静、纯粹的生活态度,与自然和谐相处,远离功名利禄的追逐。这种追求可以被视为宋代文人士子对于现实生活的厌倦和对于内心净土的追寻。

诗词推荐

乌林侥倖数帆风,便傍吴船向蜀中。刘葛关张无寸土,肯容公瑾擅江东。

秋晚闲愁抵酒浓,试寻高处倚枯筇。云归时带雨数点,木落又添山一峰。鸣雁沙边惊客橹,行僧烟际认楼钟。个中诗思来无尽,十手传抄畏不供。

群玉西昆富典章,二星东壁粲辉光。秋花迎杖千丛丽,法曲传觞九奏长。虎将纵观修旧事,豸冠陪侍仰明王。政修即是攘夷策,玁狁残袄岂足囊。

握粟詹予美,端蓍竟我欺。前鱼如未弃,下凤故应迟。荏苒惊吹律,凄凉忆履綦。漫餐妃子秀,虚啮舍人饴。懒去初侵鬓,颦回恰到眉。泪痕留琥珀,花胜淡燕支。露遣冰纨冷,风传画角悲。题盘缘伯玉,捣素事班姬。苦海填愁遍,盟山着恨移。秋深仍系帛,日入已栖埘。石阙何能解,刀头

广寒楼阁玉为梁,月里姮娥百宝妆。流水莫题红叶句,人间天上隔宫墙。

圆光应现无心物,大地山河恰似无。骊珠一颗非非相,信者权将作画图。

士迫饥寒已变初,权门宁免曳长裾。帐纱所学明何事,却陷忠良草奏书。

会有四不赴,时有四不出。无贵亦无贱,无固亦无必。里闬闲过从,身安心自逸。如此三十年,幸逢太平日。

烂烂明霞红日暮。艳艳轻云,皓月光初吐。倾国倾城恨无语。彩鸾祥凤来还去。爱花常为花留住。今岁风光,又是前春处。醉倒扶归也休诉。习池人笑山翁语。

稽山碧湖上,势入东溟尽。烟景昼清明,九峰争隐嶙。望中厌朱绂,俗内探玄牝。野老听鸣驺,山童拥行轸。仙花寒未落,古蔓柔堪引。竹涧入山多,松崖向天近。云从海天去,日就江村陨。能赋丘尝闻,和歌参不敏。冥搜信冲漠,多士期标准。愿奉濯缨心,长谣反招隐。

渴令平生病,年来病更多。腰仍难老折,肠亦旧无他。知已眠三迳,逢秋欲七歌。勋名邮传尔,唯日饮无何。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蕊黄无限当山额,宿妆隐笑纱窗隔。相见牡丹时,暂来还别

谪仙捉月古今传,我访遗踪似未然。山下浊流长混混,夜深安得水中天。

溪雨无常度,阴晴日几回。山容朝政合,水面晚仍开。乍觉巉岩尽,又看平远来。高人欠摩诘,空为袜留材。

三日韶光处处新,九华仙洞七香轮。老夫留滞何由往,珉玉相和正绕身。禊饮寻春兴有余,深情婉婉见双鱼。同心齐体如身到,临水烦君便祓除。

从微至老走风尘,喜见乡园第四春。独舞东风醉西子,政缘无语郤宜人。

粉面啼红腰束素当年拾翠曾相遇密意深情谁与诉空怨慕西池夜夜风兼露池上夕阳笼碧树池中短棹惊微雨水泛落英何处去人不语东流到了无停住

彻底清姿秀可餐,柔枝不怯胆瓶寒。三星细滴黄金盏,六出分成白玉盘。是物合陪仙子供,何人遣傍客舟看。山礬似俗梅偏瘦,别与诗人较二难。

强吴矜霸略,讲武在深宫。尽出娇娥辈,先观上将风。挥戈罗袖卷,擐甲汗装红。轻笑分旗下,含羞入队中。鼓停行未整,刑举令方崇。自可威邻国,何劳骋战功。

江县山奇水亦清,古今贤宰继声名。施为岂厌地闲僻,学行久推君老成。桂籍掇科论世契,锦囊留句荷交情。当年入洛多英俊,文彩谁如陆士衡。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