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寅之招饮同登九江城

玄理本甚察,悟见独何鲜。
请看小丙子,跪拜彩衣展。
荻芽荐鮓脯,缓醉味岂浅。
鞭辔惯驰奔,戈铠觊息偃。

作品评述

《李寅之招饮同登九江城》是宋代方回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玄理本甚察,悟见独何鲜。
请看小丙子,跪拜彩衣展。
荻芽荐鮓脯,缓醉味岂浅。
鞭辔惯驰奔,戈铠觊息偃。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作者李寅之邀请朋友一起登上九江城的情景。诗中通过一系列的描写,表达了对玄理的深刻思考和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美食和酒的品味的赞美。

赏析:
这首诗词开篇即提到“玄理”,表明作者对于深奥哲理的研究和领悟。然而,作者认为这样的领悟并不常见,因为“悟见独何鲜”。这句话表明作者对于深刻思考和领悟的珍惜和重视。

接下来,作者邀请朋友们一起观赏景色,描述了一个场景:“请看小丙子,跪拜彩衣展。”这里描绘了美丽的景色和彩衣,展示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享受。这种场景的描写也可以理解为作者欢迎朋友们一起分享美好的时刻。

诗的后半部分描写了宴会中的美食和酒:“荻芽荐鮓脯,缓醉味岂浅。”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用荻叶包裹的美味鮓脯食物,以及醇厚的酒味。这里表达了作者对美食和美酒的品味和赞美,也展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

最后两句“鞭辔惯驰奔,戈铠觊息偃。”则描写了作者在战马上驰骋的场景。这里可以理解为作者对于战争和英勇的暗示,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和平时期的向往和渴望。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展示了作者对于玄理思考、友情、美食和酒、以及和平的向往和赞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抒发情感的语言,给读者带来了一种美好、愉悦的感受。

作者介绍

方回(一二二七~一三○七),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早年以诗获知州魏克愚赏识,后随魏至永嘉,得制帅吕文德推荐。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廷试原爲甲科第一,爲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吕师夔提举江东,辟充干办公事,歷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迁通判安吉州。时贾似道鲁港兵败,上书劾贾,召爲太常簿。以劾王爚不可爲相,出知建德府。恭帝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至建德,出降,改授建德路总管兼府尹。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赴燕觐见,归后仍旧任。前后在郡七年,爲婿及门生所讦,罢,不再仕。以诗游食元新贵间二十余年,也与宋遗民往还,长期寓居钱塘。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回诗初学张耒,晚慕陈师道、黄庭坚,鄙弃晚唐,自比陆游,有《桐江集》六十五卷(《剡源文集》卷八《桐江诗集序》),已佚。又有《桐江续集》,系元时罢官后所作,自序称二十卷,《千顷堂书目》作五十卷,今残存三十六卷。另有《瀛奎律髓》等行世。回以宋守土官腼顔仕元,以“大物既归周,裸士来殷商”(本集卷二五《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开解,并谀元爲“今日朝廷贞观同”(本集卷二四《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诚属可鄙,所以爲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所深诋。周斥其曾以梅花百咏谀贾似道,当爲事实,集中有“向来世故未曾识,折腰此人(似道)觊斗升”(卷二三《三月二十日张君輗约饮王子由紫霞道院酒字爲韵》),即爲此事之证明。因此前人虽辨周密斥方回或有私愤,而回人品确不能称道。事见本集有关诗文,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传。 方回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抄《虚谷桐江续集》(四十八卷,简称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两本卷次不同,非出一源。底本诗集外之诗、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诗词推荐

何事悲酸泪满巾,浮生共是北邙尘。他时不见北山路,死者还曾哭送人。

一物其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能知万物备於我,肯把三才别立根。天向一中分体用,人於心上起经纶。天人焉有两般义,道不虚行只在人。

闲云生叶不生根,常被重重蔽石门。赖有风帘能扫荡,满山晴日照乾坤。

江东闻田歌,湖北听田鼓。鼓声于以相疾徐,歌调因之慰劳苦。东山丝竹仍携妓,风月鸣蛙胜鼓吹。何如田鼓与田歌,乌乌坎坎安而和。

调筝夜坐灯光里,却挂罗帷露纤指。朱弦一一声不同,玉柱连连影相似。不知何处学新声,曲曲弹来未睹名。应是石家金谷里,流传未满洛阳城。

海棠已试十分妆,细看妖娆更异常。不得与君同胜赏,空烧银烛照花光。

皇灵无私亲,为善荷天禄。伤我与尔身,少小罹茕独。既得结大义,欢乐苦不足。念当远离别,思念叙款曲。河广无舟梁,道近隔丘陆。临路怀惆怅,中驾正踯躅。浮云起高山,悲风激深谷。良马不回鞍,轻车不转毂。针药可屡进,愁思难为数。贞士笃终始,恩义不可属。

善画无根树,能抽朦{左月或董}山。如今身贵也,不肯与人间。

吹面东风竖绿蓑,诗翁七十醉婆娑。放怀自号天随子,知我无如春梦婆。吟有小奚磨破砚,卧看赤脚踏行窝。太湖争似黄湾阔,高浪粘天独笑过。

东晋仙人借旧山,定应天意许公闲。郡人欲问使君处,笑指峰峦紫翠间。

肯因冷澹怨年芳,霜满寒林月满塘。至白世间惟玉雪,不如伊处为无香。

浮云尽扫暖微霄,去鹭归鸿入望遥。积雨才收平野阔,夕阳未卷大江豪。近看飘絮如千叶,远见修眉若一毫。不有危楼高百尺,也应无处可呼号。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数珠。净土故乡嗟乍别。天涯流浪经时节。老去染沾眉鬓雪。思归切。闻声愿寄辽天月。念念时时修净业。临终佛定来迎接。有誓表为诚实说。广长舌。三千遍覆红莲叶。

阴阴勿翦棠,听讼得处所。滚滚山下泉,飞空作甘雨。

岸拖秋草绿。

故城故垒满江濆,尽是干戈旧苦辛。见此即须知帝力,生来便作太平人。

竿头注腐鼠,水次野蜂知。每视衔飞翅,因薰劚取陴。绛囊千里道,乾蛹百钧驰。尽入公侯第,雕盘助酒卮。

胡雁鸣,辞燕山,昨发委羽朝度关。一一衔芦枝,南飞散落天地间,连行接翼往复还。客居烟波寄湘吴,凌霜触雪毛体枯,畏逢矰缴惊相呼。闻弦虚坠良可吁,君更弹射何为乎。

去年舟上曲江矶,招隐无人咏桂枝。常恨书题苦寥阔,不堪岁月重流离。谁云司户官虽小,旧说訾洲前所遗。登临想见日成赋,寄我何当为解颐。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