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韩淲的《题三茅堂读放翁碑易道士设茗》
拼音和注音
wú shēn yǐ chén tǔ , nǎi dé xián xiāng yáng 。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尘土:(名)附在器物上或飞扬着的细土。
韩淲
韩淲(biāo)(1159—1224)南宋诗人。字仲止,一作子仲,号涧泉,韩元吉之子。祖籍开封,南渡后隶籍信州上饶(今属江西)。从仕后不久即归,有诗名,著有《涧泉集》。淲清廉狷介,与同时知名诗人多有交游,并与赵蕃(章泉)并称“二泉”。著作历代书目未见著录。史弥远当国,罗致之,不为少屈。人品学问,俱有根柢,雅志绝俗,清苦自持,年甫五十即休官不仕。嘉定十七年,以时事惊心,作甲申秋三诗,得疾而卒,年六十六。
原诗
宝山最佳处,突兀三茅堂。
幽襟玩岩穴,散脚登崇冈。
梅亭虽未花,自觉草树香。
午阴布修干,禽鸟时来翔。
下视江海波,风烟渺茫茫。
贞石披妙词,摩挲有馀光。
吾身已尘土,乃得閒相羊。
羽人复能吟,煎茗邀山房。
意胜神顿适,俗远虑兼忘。
乃知轩裳絷,自苦升斗藏。
饥饿非难忍,岁月空帝乡。
挥手下山去,馀情满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