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明王恭的《题施子安家藏萧翼赚得僧辨材兰亭卷》
拼音和注音
lán tíng xì shì jì kōng chén , piàn shí yóu chuán dìng wǔ zhēn 。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兰亭:1.亭名。在浙江省绍兴市西南之兰渚山上。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之谢安等同游于此,羲之作《兰亭集序》。2.指《兰亭帖》。3.见"兰亭春"。
片石:孤石;一块石头。指石碑。指片状的石料。
事迹:事情发展经过的遗迹。亦指人生的经历及所做的种种事情。
王恭
王恭(1343-? ),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原诗
兰亭禊事迹空陈,片石犹传定武真。
自是宸居贪玩物,不关萧翼解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