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君十咏·夜风

倚竹佳人生意愁,那知情伴夜蝉幽。
一山风月龙吟罢,声入江云嫋嫋秋。

作品评述

《墨君十咏·夜风》是宋代诗人王铚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倚靠在竹林旁的佳人,生活中充满忧愁,
她并不知道有一份深情陪伴她的是夜蝉的幽韵。
当一座山上的风月散去,龙吟声嘤嘤地停止,
那声音飘入江面上飘荡的云雾,优雅地诠释了秋天的气息。

诗意:
《墨君十咏·夜风》描绘了一个夜晚的景象,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意境。诗中通过描写倚靠在竹林旁的佳人,表达了她内心的忧愁与痛苦。同时,诗人通过夜蝉的幽韵,展现了一种情感的陪伴与慰藉。随后,诗人叙述了一座山上的风月散去,龙吟声停止的场景,以及这种声音飘荡到江面上的云雾中,形成秋天特有的婉转和优雅。

赏析:
《墨君十咏·夜风》以简洁而细腻的语言描绘了夜晚的氛围和人物内心的情感。诗人以倚竹佳人作为情感的载体,通过她的生活忧愁,展示了人们在寂静的夜晚中常常感受到的孤独和无助。然而,夜蝉的幽韵作为一种自然的声音,给予了佳人一丝慰藉和陪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首诗通过对声音和景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受。山上风月散去,龙吟声停止,这一景象象征着美好的时光的消逝和流逝,而声音飘荡到江云之中,则展示了秋天的柔美和凄凉。整首诗以婉转、细腻的语言和意象构建了一幅优美的秋夜画卷,引发读者对生活、时光和情感的深思。

作者介绍

王铚,字性之,自号汝阴老民,汝阴(今安徽阜阳)人。尝从欧阳修学。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权枢密院编修官(《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三五),纂集太宗以来兵制。绍兴四年(一一三四)书成,赐名《枢庭备检》。罢,主管台州崇道观,续上《七朝国史》等。九年,爲湖南安抚司参议官。着有《默记》一卷、《杂纂续》一卷、《侍儿小名录》一卷、《国老谈苑》二卷、《王公四六话》二卷、《雪溪集》八卷(今存五卷)等。《宋史翼》卷二七有传。 王铚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雪溪集》爲底本。校以原李盛铎藏清抄本(传录吴石仓校本,简称李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初渭园藏清抄本(张桐生校本,简称初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两宋名贤小集·雪溪诗集》(简称小集本)。又据李盛铎本《雪溪诗补遗》及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六卷。

诗词推荐

箕颍文章士,仪同社稷功。惟公承庆裔,有意振家风。祠禄真崇道,郎潜叹老冯。伤心循吏手,齎志九原中。

已失巴陵雨,犹逢蜀坂泥。天开斜景遍,山出晚云低。馀湿犹沾草,残流尚入溪。今宵有明月,乡思远凄凄。

道本虚无,虚无生一,一二成三。更三生万物,物皆虚化,形形相授,物物交参。体体元虚,头头本一,未许常人取次谈。虚无妙,具形各相貌,虚里包含。虚中密意深探。致虚极、工夫问老聃。那虚寂湛然,无中究竟,虚无兼达,勘破瞿昙。象帝之先,威音那畔,清净虚无孰有儋。诸玄眷

萧洒低低屋,虚明小小窗。客间那得许,窗外更寒江。

绿杨春雨,金线飘千缕。花拆香枝黄鹂语,玉勒雕鞍何处。碧窗望断燕鸿,翠帘睡眼溟蒙。宝瑟谁家弹罢,含悲斜倚屏风。

为爱荷花并蒂开,便将荷叶作金杯。桃根桃叶俱殊色,且看相携渡水来。

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江山万古潮阳笔,合在元龙百尺楼。

华年心力九分殚,泪渍蟫鱼死不干。此事千秋无我席,毅然一炬为归安。

耳听鋗玉,目瞻熉珠。乐人周奏,们参汉图。神人来况,天地同符。亦既见帝,王心则愉。

唐人旧吟处,古愉书多阴。欲去有余恋,片云飞碧岑。

君才可从六龙飞,便合超腾向日畿。曾使诸生馆下立,又骑一马醉中归。江山得助云蒸笔,桃李不言春上机。归去来园花似海,子行吾且闭柴扉。

路才容马尽荒茅,谁识仙人旧钓鳌。流水不随船影断,乱山犹带弹痕高。春烟粉黑重生葑,暮雨灰红半拆桃。今日故宫何处问,东风应长对江涛。

弊居橘亦自南移,爱护栽培费岁时。前此实成酸苦甚,应由与德不相宜。

美酒酌悬瓢,真淳好相映。蜗房卷堕首,鹤颈抽长柄。雅色素而黄,虚心轻且劲。岂无雕刻者,贵此成天性。

不可毁,不可赞。迩古迄今光灿烂。镇州萝卜大三斤,桶裹水兮钵裹饭。

多金空旧产,短褐尽平生。蒿里閟春色,桐江流哭声。人怜天不与,妇少子犹婴。如有山涛在,应忘顾后情。

风急平林日御徂,乍惊哀柝散城乌。壁灯爆尽宵初半,邻杵无声月自孤。事往拊心怀感遇,忧来顾影叹头颅。三年汉上曾今日,不谓仍陪楚大夫。

功名壮节易华颠,扬簸翻羞糠秕前。老子炉锤无别巧,精粗良窳任天然。

平津东阁在,别是竹林期。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门随深巷静,窗过远钟迟。客位苔生处,依然又赋诗。

我迁海康,实编于民。少而躬耕,老复其真。乘流得坎,不问所因。愿以所知,施及斯人。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