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茅峰顶见日出,烟树云林宿雨收。

出自元代萨都剌的《登众妙堂题商学士画雨霁归舟图》

出自元萨都剌的《登众妙堂题商学士画雨霁归舟图》

拼音和注音

dà máo fēng dǐng jiàn rì chū , yān shù yún lín sù yǔ shōu 。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烟树:亦作'烟树'。云烟缭绕的树木﹑丛林。

云林:1.隐居之所。唐王维《桃源行》:“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金张斛《还家》诗:“云林无俗恣,相对可终老。”清陈大章《送胡卜子南归》诗:“白雉冈头荒圃在,未妨述作老云林。”2.汉宫馆名。《汉书·外戚传上·孝宣霍皇后》:“霍后立五年,废处昭臺宫,后十二岁,徙云林馆,乃自杀。”《晋书·外戚传序》:“遂使悼后遇云林之灾,愍怀滥湖城之酷。”3.指云梦泽。《文选·枚乘<七发>》:“游涉乎云林,周驰乎兰泽。”刘良注:“云林、云梦泽也。”4.元代画家倪瓒的别号。清侯方域《倪云林<十万图>记》:“壬辰过阳羡之亳村,定道人出所藏云林《十万图》相示,皆有云林自跋。”清纳兰性德《忆江南》词:“江南好,真箇到梁溪。一幅云林高士画,数行泉石故人题。”清沉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余扫墓山中,检有峦纹可观之石……用宜兴窰长方盆叠起一峯,偏於左而凸於右,背作横方纹,如云林石法,巉巖凹凸,若临江石磯状。”5.台湾省辖县。

峰顶:1.亦作"峰顶"。2.山峰的顶端。3.喻事物发展的顶点。

日出:凌晨太阳升起。

萨都剌

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经历,晚年居杭州。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燕门才子。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思想价值不高。萨都剌还留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原诗

大茅峰顶见日出,烟树云林宿雨收。

万里澄江净如练,却从天际识归舟。

诗词推荐

人为浮名若挂钩,夫君知命独休休。东都门外蚤辞禄,西岘山前不入州。告第书归泉壤底,满籯金在架签头。当年勇退称三老,此老胡宁不憗留。

遍游薮泽一渔舠,尽历风霜只縕袍。天为念贫偏与健,人因见嬾误称高。地连海澨涛声近,云冒山椒雪意豪。偶得名樽当痛饮,凉州那得直蒲萄。

长江漫汤汤,近海势弥广。在昔胚浑凝,融为百川泱。地形失端倪,天色灒滉漾。东南际万里,极目远无象。山影乍浮沉,潮波忽来往。孤帆或不见,棹歌犹想像。日暮长风起,客心空振荡。浦口霞未收,潭心月初上。林屿几邅回,亭皋时偃仰。岁晏访蓬瀛,真游非外奖。

宫锦袍熏水麝香。越纱裙染郁金黄。薄罗依约见明妆。绣陌不逢携手伴,绿窗谁是画眉郎。春风十里断人肠。

高高白月上青林,客去僧归独夜深。荤血屏除唯对酒,歌钟放散只留琴。更无俗物当人眼,但有泉声洗我心。最爱晓亭东望好,太湖烟水绿沉沉。

彩缕纤仍丽,凌风卷复开。方应五日至,应自九天来。在笥清光发,当轩暑气回。遥知及时节,刀尺火云催。

载登坛阼,载酌尊彝。牲酒嘉旨,福禄纯熙。其福维何,万里咸宜。其禄维何,永承深禧。

猿猱休啼月皎皎,蟋蟀不吟山悄悄。大耳仙人满颔须,醉倚长松一声啸。

金鞭美少年,去跃青骢马。牵系玉楼人,绣被春寒夜。消息未归来,寒食梨花谢。无处说相思,背面秋千下。

南浦簪缨盛,西山衣钵傅。纯忱仪后进,达德迈前贤。静默赏闻道,安怡偶似禅。嗟哉游汗漫,不使侍甘泉。

写月无芳桂,照日有花菱。不持光谢水,翻将影学冰。

扬帆平海波,系缆长江浦。清眺倦水族,春心寄芳树。风传女娲歌,朝送冯夷鼓。行迹方滞淫,卜居问三楚。

风清物候残,萧洒报将寒。扫得天衢静,吹来眼界宽。条鸣方有异,虫思乱无端。就树收鲜腻,冲池起涩澜。过山岚可掬,度月色宜看。华实从兹始,何嗟岁序殚。

共约京都看早春,枣骝缓踏软红尘。要君弹压湖山景,莫惜新篇举似人。

龙田亦有耕痕在。

病体萦仍未肯安,益嗟气血顿衰残。更堪五日守风苦,殊觉一年行路难。

长庆曾收间世英,果居台阁冠公卿。天书再受恩波远,金榜三开日月明。已见差肩趋翰苑,更期连步掌台衡。小儒谬迹云霄路,心仰莲峰望太清。

罗城一百廿里长,东藩将此作金汤。旧基更展三十里,莫剩西门一树樟。

重叠鱼中素,幽缄手自开。斜红馀泪迹,知著脸边来。

勋名一代俱称首,将相三朝愈饬躬。雅意自安台鼎外,群生长愿化钧中。破除白发留宾醉,收拾黄金济士穷。旧邺山川齐寿考,秀眉何独鲁龟蒙。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