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评述
诗词:《诸公招饮不赴诗送酒》
朝代:宋代
作者:阳枋
诗意:
《诸公招饮不赴诗送酒》是宋代诗人阳枋所作,诗中表达了诗人的愁思和寂寞之情。诗人以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描述了汽船行驶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但目的地子陵台上的胥涛却始终未能到达。诗人悲伤地触景生情,折下一束菊花,空空地捧着,无人赏识,于是派遣鸱夷送上酒来,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
赏析:
《诸公招饮不赴诗送酒》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情的意境。诗中的景物描写生动而富有情感,以桨船行驶的场景形容时间的流逝,映衬出诗人的焦急和孤寂。子陵台作为一处代表遥远、渴望之地,象征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寄托。诗人用菊花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孤独和无人赏识的心情,透露出一丝无奈和失望。最后,诗人派遣鸱夷送酒,表达了自己对远方朋友的思念和渴望相聚的心愿。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的交融,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渴望。诗人以简练的语言,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在自然景物之上,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心境和情感体验。整首诗以简约的笔触勾勒出复杂的情感,给人以深思和共鸣的空间。
作者介绍
阳枋的生平
阳枋(1187-1267),字正父,原名昌朝,字宗骥,合州巴川(今重庆铜梁东南)人。居字溪小龙潭之上,因号字溪。
早年从朱熹门人度正、暖渊游,学者称大阳先生。
理宗端平元年(1234)冠乡选,取得乡试第一。
从嘉熙二年(1238年)起,因蒙古攻蜀所扰,阳枋先后避地南川、清溪、夜郎、泸南等边远地区。
淳祐元年(1241),以蜀难免入对,赐同进士出身。
淳祐四年(1244),阃帅交辟之,应蜀守余玠之请,分教广安,历监昌州酒税,大宁理掾。五年,改大宁监司法参军。八年,为绍庆府学官。
1251年,主教涪陵北岩书院,士子信从者众。
1255年以后,因年老和避蒙古兵锋。先后随子就养于嘉定(今四川乐山)、涪州(今四川涪陵)、荆州(今湖北江陵)白水镇、峡州(今湖北宜昌)至喜亭、桃源(今湖南桃源)广溪。
1265年自夷陵(今湖北宜昌)还蜀。
晚以子炎卯贵,加朝奉大夫。致仕。度宗咸淳三年卒,年八十一。
阳枋的家庭成员
子阳炎卯,瑞平二年(1247年)进士。
子阳恪,字伯强,号以斋,理宗景定四年(1262年)进士,为蜀举首,治《春秋》,著《易说》、《春秋夏时考正》2卷(均佚)。
族侄阳昂,阳枋叔父阳伯高仲子阳元泽之次子,景定三年(1262)进士,尝辟渝州节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