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闻雁三首

数声嘹唳渡榆关,尽罢虚弦落照间。
却讶征鸿偏有胆,又随春信到天山。

作品评述

《二月闻雁三首》是明代诗人孙承宗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几声嘹唳穿过榆关,
琴弦声音渐渐消散。
我惊讶地看到南方的候鸟,
它们跟随春天的信号向天山飞去。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二月时候的景象,表达了孤雁南飞的情景。诗人孙承宗通过描写雁鸟的嘹唳声和琴弦声的消散,表达了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即将到来的迹象。他不禁惊讶于这些南飞的候鸟,它们迎着春天的信号勇敢地向着遥远的天山飞去。

赏析:
1. 这首诗以雁鸟南飞为主题,通过对声音和景象的描绘,传达了季节交替的感受。诗人使用了嘹唳和琴弦声的对比,形象地展现出南方候鸟的嘹亮鸣叫和琴声渐消的情景,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春天的临近。

2. 诗人以自然景观为素材,通过雁鸟的行为来表达人们对春天的期待和追寻。诗中的南方候鸟象征着希望、勇气和追求,它们不畏严寒,顺应春天的信号,勇敢地飞向遥远的天山,表达了人们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

3. 诗人运用了描写手法,通过声音的形容词和动词,使得诗歌更富有生动感和音乐感。嘹唳一词形容了雁鸟的高亢鸣叫声,而琴弦声的消散则传递出冬天的渐渐离去。

《二月闻雁三首》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期盼和对勇气的赞美。通过描绘候鸟的南飞景象,诗人唤起了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诗词推荐

时世重因循,师何独苦辛。洁斋徒众散,刚直里闾嗔。游艺能济物,旧交多雅人。云山虽好住,住久转劳神。

野景有谁收。只在苍鸥白鹭洲。风树飘摇云树暗,衣飕。目断青天天际头。壮志世难酬。丹桂红蕖又晚秋。多少心情多少事,都休。载取江湖一片愁。

屏迹敷浅原,注目香炉峰。饱闰送客溪,鼎新古梵宫。缅怀结社人。岂止避俗翁。一念薰戒香,千年仰玄踪。蜂房始义熙,凤历当元丰。果有大士出,一与遗言同。堂堂照觉师,赫赫襄敏公。彻彼毗尼藏,揭我临济宗。元曰立成佛,坡曰僧中龙。少林来於西,双林振以东。冥数其理暗,野烧

百里清溪口,扁舟此去过。晚潮风势急,寒叶雨声多。戍出山头鼓,樵通竹里歌。不堪无酒夜,回首梦烟波。

子骋丹青日,予当丑老时。无劳役神思,更画病容仪。迢递麒麟阁,图功未有期。区区尺素上,焉用写真为。

妾自夫君成,桑阴路不通。将军哮似虎,少妇窃秦宫。

天台众峰外,华顶当寒空。有时半不见,崔嵬在云中。

春池满复宽,晦节耐邀欢。月带虾蟆冷,霜随獬豸寒。水云低锦席,岸柳拂金盘。日暮舟中散,都人夹道看。

老梅何偃蹇,雪时方始花。自守岁寒性,不肯随春华。隐人适然见,称植溪水涯。瘦影无阳艳,清香绝淫邪。閒静如隐人,隐人心所嘉。樵牧无见侵,以贻隐人嗟。

水势才收一丈余,晓来雷雨又何如。天民天恤应堪恃,我自多忧雪满梳。

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正月梅花尽,一溪春雨香。燕方寻故垒,蜂已葺华房。

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日夕逢归客,那能忘归游!

鸳鸯鸂鶒绕渔梁,摇漾山光与水光。不管使君征棹远,依然飞下旧池塘。

一味幽閒了此生,那曾怀刺谒公卿。无官可署名虽晦,有句堪吟思自清。棋要藏机何用著,琴能识趣底须声。何当办取青蓑笠,去趁农夫学耦耕。

年过不惑便衰残,消息浮生万事闲。惭愧眼前无俗物,举头终日见云山。

银蒜鈎帘宛地垂,桂丛乌起上朝晖。枉将玳瑁雕为押,遮掩春堂碍燕归。

瓯窭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

多载事茅君,麻衣与葛巾。眼知人贵贱,心链己形神。丁甲常为使,王侯不得臣。华阳归洞晚,芝草几回春。

纷纷竞干禄,汩汩第谋身。先生独任重,忧道仍忧民。精诚贯白日,孤忠横北辰。求之千载上,古亦鲜若人。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