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五首

古汴从西来,迎我向南京。
东流入淮泗,送我东南行。
暂别复还见,依然有余情。
春雨涨微波,一夜到彭城。
过我黄楼下,朱栏照飞*。
可怜洪上石,谁听月中声。

作品评述

《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五首》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古汴从西来,迎我向南京。
东流入淮泗,送我东南行。
暂别复还见,依然有余情。
春雨涨微波,一夜到彭城。
过我黄楼下,朱栏照飞*。
可怜洪上石,谁听月中声。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苏轼罢免徐州知州后前往南京的旅途。他乘坐船从汴京(今河南开封)沿着汴河东流,经过淮河和泗水,最终到达东南方的彭城(今江苏徐州)。在旅途中,苏轼感慨离别的情感,同时描绘了春雨中微波涨起的景象。当他经过黄楼时,朱栏照亮了飞翔的鸟群。最后,他思念洪水上的石头,不知道有谁能听到月光下的声音。

赏析:
苏轼以流畅的笔触描绘了他的旅程和内心情感。他通过描绘水路的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和变幻。春雨涨起微波的描写,给人一种生动感和深深的印象。黄楼下朱栏照飞的场景则展示了繁华的都市景象,也表达了离别时的感伤之情。

诗词中的最后两句,描述了洪水上的石头,以及在月光下发出的声音。这些意象可以理解为苏轼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望。石头象征着历史的沉淀和传承,而月光下的声音则象征着一种超越时空的诗意存在。这些意象的运用使得诗词更具韵味与思考的余地,引发读者对生命、离别和回忆等主题的思考。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抒发情感的手法,展示了苏轼对旅途和离别的深情体验,同时融入了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给人以深思和共鸣的空间。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在世为仙须有分,不须素食持齐。寸丝不着挂形骸。蓑衣为伴侣,箬笠作家怀。行满三千上界,奉敕宣至金台。传言问汝有何哉。人生长富贵,阴骘种将来。

君好作官容我隐,我专筑室待君归。古来奇特俱安用,老去疏慵自不违。五府交书何怪密,双林白社未嫌稀。先君门户观之子,葵藿吾今遯益肥。

高亭暮色中,往事更谁同?水谩矜天阔,山应到此穷。病怜京口酒,老怯海门风。唯有言堪解,何由见远公。

因戒倦轮飘。习障从尘染。四衢道难辟。八正扉犹掩。得理未易期。失路方知险。迷涂既已复。豁悟非无渐。

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坐结行亦结,结尽百年月。

去年三冬暖不雨,今年孟春寒有余。大云垂垂压宇宙,密雪兖兖飘庭除。安排白水与泛舸,酝酿青泥容没车。辛苦陌头杨柳树,含颦等待大阳舒。

清洛思君昼夜流,北归何日片帆收。未生白发犹堪酒,垂上青云却佐州。飞雪堆盘鱠鱼腹,明珠论斗煮鸡头。平生行乐自不恶,岂有竹西歌吹愁。

莫念平生下泽车,新诗传得自西湖。飞抢不羡培风翼,秣饰徒怜病颡驹。野殿劫灰前古寺,离宫春草旧行都。相望惟有南峰月,照见黄妃塔影孤。

风前一叶压荷蕖,解报新秋又得鱼。兔走乌驰人语静,满溪红袂棹歌初。

义和分职授人时,断自唐虞意可知。兽舞凤来余事耳,西成东作要熙熙。

船底吴侬尚宴眠,一船炊饭数船烟。行人各自东西岸,抵死回头看两边。

三解坳泓一角亏,其间浊水照摩尼。风幡不动炉烟直,正是僧禅定起时。

大师新谣十五州,残春摸石是遨头。氲氲喜气随民遍,冉冉风光尽日流。野俗只知观燕赏,主人非独为嬉游。晚回都骑箫鼙引,观稼郊原亦暂留。

武夫何洸洸,衣紫袭绛裳。借问胡为尔,列校在鹰扬。依倚将军势,交结少年场。探丸害公吏,抽刃妒名倡。家产既不事,顾盼自生光。酣歌高楼上,袒裼大道傍。昔为编户人,秉耒甘哺糠。今来从军乐,跃马饫膏粱。犹思风尘起,无种取侯王。

湖光碧。春花秋月无今昔。无今昔。十年往事,尽成陈迹。玉箫声断云屏隔。山遥水远长相忆。长相忆。一生怀抱,为君牵役。

成都十万户,抛若一鸿毛。(见《北梦琐言》)

今来古往一封疆,虎斗龙争几帝王。百二山河秦地险,八千子弟楚天亡。朝廷有道自多助,仁义行师岂恃强。往事废兴何处问,寒烟衰草满斜阳。

曾将燕石报琼华,别后哦诗愧莫涯。空腹但看长柄械,缓行何用短辕车。神驰邓步弥天葑,梦入朋豀夹径花。何日天台录药去,女仙迎笑饭胡麻。

卖臣五十贵何疑,衣锦怀章亦未迟。苕霅有情依替毂,簪缨无数足亲知。只消笑同长安得,何用歌穿郢市为。江汉且漳吾老矣,药囊如栉气如丝。

一年不妨李红娘,今日过门意已忘。嘶入画桥东畔路,紫骝犹记旧垂杨。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