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赠孙璐

天柱与天目,曾栖绝顶房。
青云求禄晚,白日坐家长。
井气通潮信,窗风引海凉。
平生诗称在,老达亦何妨。

作品评述

诗词:《富春赠孙璐》

天柱与天目,曾栖绝顶房。
青云求禄晚,白日坐家长。
井气通潮信,窗风引海凉。
平生诗称在,老达亦何妨。

中文译文:
天柱与天目,曾在绝顶的房间里居住。
年纪大了,还在追求官位。
晚年安心守家。
井水的气息传来潮汐的信号,
窗外的清风吹来海上的凉意。
平生以诗才闻名,
年老了也无妨。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李频与孙璐之间的友谊和思念之情。李频在诗中提及了两座山峰——天柱和天目,这可能是指他们曾经共同居住的地方或者共同的兴趣爱好。李频说自己年纪渐长,追求官位的欲望已经淡化,他更愿意静心守家。诗中还描绘了井水的气息传来潮汐的信号,窗外的清风吹来海上的凉意,给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最后,李频表示尽管年纪已经老了,但他仍然保持着诗人的身份,不论年龄如何,他的才华和诗名依然存在。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惜和对家的安心的向往。他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示了内心的宁静和满足。整首诗写意深远,以简洁的语言流露出对友情和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表达了年龄对于继续创作并不构成障碍的信念。

作者介绍

李频(818—876),字德新,唐大中元年(847),唐寿昌长汀源人(今建德李家镇)葬于永乐(今李家),唐代后期诗人。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寿昌县令 穆君 游灵栖洞,即景吟诗:“一径入双崖,初疑有几家。行穷人不见,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顿未续。时李频从行,续吟:“石上生灵笋,池中落异花。终须结茅屋,到此学餐霞。”穆君大为赞赏。但此诗根据史学家考证是李频本人所作。

李频的轶事

  本文所要讲述的,是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姚合,因爱才惜才遂把爱女嫁给了青年诗人李频的故事。自身原本就很有才华的姚合,在担任杭州刺史时,因爱惜人才而流播着一桩佳话。

  睦州(今浙江建德)青年李频,长得非常清秀;他从小就非常聪敏,记忆力特强,所以很早便写得一手好诗。李频从诗友方干那里获悉,姚不仅有着不凡的诗才,而且还特为赏识别人的才华。居住在西山的李频觉得自己老住在乡下也不是久长之计,遂不远千里跑到杭州,请姚合给他的诗作出品评;李频心想,姚的评定说不准将会给自己有颗定心丸吃呢。

  在杭州太守府里,李频把自己的身世向姚公简单扼要地作了介绍,然后便恭恭敬敬地把随身携带着的诗文稿呈献给他。一翻开诗文集,一首题为《湘中送友人》的七律诗,直跃入了姚公的眼帘。读罢,姚公不禁掀髯大喜道:“君有此诗才,来科考取进士,又有何困难哉!”李频一听,既惶恐又很兴奋地向姚公深表感谢,同时自谦地请姚大人多加指教。姚合点了点头,就莞尔吟起了这诗来:

  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天。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宵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好诗啊,真是好诗!”姚合自言自语道:“首联对起的作法,自从老杜以后,真正能做到如此绾合自然的已属不多见。而且此诗先写湘水连天,正为离人独往凄凉一衬呢!如此幽情寓思,实乃精妙之极!”李频喜上眉梢;心说,人们传说惜才爱才的姚大人果然名不虚传!

  此时,姚合手里拿着诗稿,严肃地凝视着李频并询问:“贤契可曾成家?”李频当即恭敬作答道:“回大人,小生由于一直攻读书史,尚且无暇顾及成家之事。”姚合便大喜道:“本官愿以小女为君侍奉箕帚,不知意下何如?”李频更是兴奋不已地向姚大人深施一礼道:“多谢大人垂青!”由于这首绝妙好诗所起的作用,杭州刺史姚合便把爱女嫁给了青年诗人李频。

  姚太守之所以把爱女嫁给诗人李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他颇为看好李的人品,也许这才是姚出嫁爱女的主要意旨所在。事实上,此前杭州人郑巢因为颇富才华也曾得到过姚的欣赏,姚凡是外出登临游览,就时常把郑携带在身边,但郑并没有成为他的快婿。而李频后来在做官时,果然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他性情耿介,守正不阿,敢于抑制非法的豪强地主和胡作非为的强盗,连懿宗皇帝也很赞赏他。尤其在荒年时期,李频又敢于顶着上头压力,开仓赈济老百姓;所以在他死后,老百姓就一路扶柩痛哭着送他鹤驾道山。

  临了,阿袁在此顺便提说一笔,曾任武功主簿便被世人称为姚武功的姚合,事实上,倒是他的快婿、后来比他这官衔略微大些的曾任武功令的李频却并未被世人称为李武功,这也可算是他们翁婿名头之外的颇有意思的称谓了。

  按:① 鹏,一作“鹄”。② 过,平仄两读,此处因谐律关系而读仄声。

李频的纪念馆

  唐大中元年(847),寿昌县令穆君游灵栖洞,即景吟诗:“一径入双崖,初疑有几家。行穷人不见,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顿未续。时李频从行,续吟:“石上生灵笋,池中落异花。终须结茅屋,到此学餐霞。”穆君大为赞赏。但此诗根据史学家考证是李频[1]  本人所作。唐代诗人李频是寿昌长汀源(今建德李家镇)人,他道德高尚、文采出众、政绩显赫,为官期间,他整顿吏治,安定社会,以礼法治下,深受百姓爱戴。他的诗作更是广为流传,清代曾有诗句将李频和李白并举。为更好的纪念李频,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龙桥村村民王有顺、李强、傅浩生等人在该镇党委政府和上级各部门的帮助下,积极筹资捐助,克服困难,于2010年建起纪念馆。庆祝活动上,李家镇党委政府表达了社会各界对李频纪念馆在落成和完善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和帮助表示感谢,高度评价该纪念馆对李频精神的传承和为繁荣李家文化所起的作用。并表示,镇党委政府必将一如既往地支持李频纪念馆的建设。

李频的生平

  李频(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在任武功令时,当地强暴横行,他针对时弊,查明地方恶霸实情,陈报上司,予以严惩。适遇荒年,遂开仓赈济,并进而教育百姓开发水利,引水灌田,使粮食丰收,人民安居乐业。善政传闻唐室,懿宗给予嘉许,后升侍御史,调都官员外郎。乾符年间上表自荐,请任建州刺史。当时正值黄巢起义军从浙江衢州开山700里过建州,又因唐王朝宦官擅权,藩镇割据,盗贼四起,县政不治,建州局势相当混乱。李频到任后,首先宣布政教条例,严肃官规,惩办盗贼,礼与法相提并行,使建州社会得以安定,民生安宁。

  李频初到建州时,曾有《之任建安渌溪亭偶作二首》诗:“入境当春务,农蚕事正殷。逢溪难饮马,度岭更劳人。想取烝黎泰,无过赋敛均。不知成政后,谁是得为邻”。足见李频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和同情民间疾苦。李频死后,建州父老将他卜葬在“县之永乐洲”。又念及李频生前甚爱梨山风景,便在梨山建庙,用庙前大梨木刻成李频象,立在庙殿中,以供拜念。宋人有诗“建安梨岳老梨木,刻作唐朝建州牧”。庙今已荒废。

  李频整顿吏治,安定社会,发官仓赈济灾民,雇乡民疏通六门堰,按故道引水灌田。唐懿宗奖以绯衣、银鱼,调京任侍御史,后升任都官员外郎。不久,任建州(今福建建瓯)刺史。频以礼法治下,深受百姓爱戴。后李频病死任内。建州百姓举城致哀,建梨岳庙以祀之。寿昌父老相与扶柩,归葬于永乐(今李家),并建都官祠以示纪念。

  天复年间(901~904),李频的儿子将父母棺柩运回家乡埋葬,途中遇战乱,无法运行,只好葬在昭武光泽的大乌洲。于是李频之后裔也就定居在光泽,今人称之为:“梨山李氏”。

诗词推荐

囊集暮云篇,行行肯废禅。青山买未暇,朱阙去随缘。茗试幽人井,香焚贾客船。淮流迟新月,吟玩想忘眠。

後圃荼縻手自栽,清於芍药酽於梅。旧来诗客今无几,三臭馨香懒举杯。

万事问不知,山中一樽酒。扫石坐松风,绿阴满巾袖。

女休猜,儿莫识。情欲偷精,盗髓*筋力。奉劝回头寻歇息。认取身中,三个真端直。姹娘亲,婴子得。专委黄婆,鞠养成渊默。畅饮刀圭通十极。四句同归,随步云霞陟。

环滁皆山也。望西南、蔚然深秀,者琅邪也。泉水潺潺峰路转,上有醉翁亭也。亭、太守自名之也。试问醉翁何所乐,乐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寓酒也。四时之景无穷也。看林霏、日出云归,自朝暮也。交错觥筹酣宴处,肴蔌杂然陈也。知太守、游而乐也。太守醉归宾客从,拥苍颜白

河阳桃李未成阴,已觉栽培用意深。病起暂同中酒味,诗来还有惜花心。养全浩气虹千丈,瘦减清标玉一寻。春待吾侪共行乐,莫言无暇倦登临。

耆旧凋零尚秀岩,可堪华表揭新衔。甘泉颂就抛荷橐,宝苑方收入枕函。宿昔山人来少室,暮年太史滞周南。嗟余去速公归晚,不得埋腰立雪参。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新篁故蒙丛,恶草刚荟医。删薙似少恩,成渠玉无际。

脱布裤,呼老妇,我有一尺布,为我补破裤。补得且将今岁度,胜如有布无人作。

遥岑掣残电,炫转云筛碎。长庚送晓色,澒洞初见地。饥马恋枥鸣,呞牛系林睡。横塘寸鱼跳,鱼跳石双翠。敢嗟衣化尘,且喜风泛袂。蚤怀功名心,经济岂无意。老躯既肮脏,柔态渐斌媚。棹舟江南去,白酒谋日醉。丝蓴芼雪鲈,欲饱三尺喙。半生客荆州,两渡北津水。尚友有若人,获我

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窥彤云。高丘寂寞竦中夜,芳荃零落无余春。鼓完瑶瑟人不闻,太平成象盈秋门。

下第只空囊,如何住帝乡。杏园啼百舌,谁醉在花傍。泪落故山远,病来春草长。知音逢岂易,孤棹负三湘。

灵台带余雪,寒色未他收。久负入关意,空为同吉羞。清樽接胜友,飞盖从贤侯。应恨春来晚,烟林已数游。

登楼恐不高,及高君已远。云行郎即行,云归郎不返。嗟为楼上人,望望不相近。若作辙中泥,不放郎车转。白日下西山,望尽妾肠断。

织妇何太忙,蚕经三卧行欲老。蚕神女圣早成丝,今年丝税抽征早。早征非是官人恶,去岁官家事戎索。征人战苦束刀疮,主将勋高换罗幕。缫丝织帛犹努力,变缉撩机苦难织。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檐前袅袅游丝上,上有蜘蛛巧来往。羡他虫豸解缘天,能向虚空织罗网。

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甚无情,便下得、雨僝风僽。向园林、铺作地衣红绉。而今春似,轻薄荡子难久。记前时、送春归后。把春波都酿作、一江醇酎。约清愁、杨柳岸边相候。

玉殿龙墀元会日,千官拜舞奉尧樽。问周大老今安在,叹鲁灵光尚独存。次对职清褒橐从,中书君秃愧□□。自怜洛社归差晚,旧话无人可共论。

登堂曾拜太夫人,秀伟端方迥不群。为子求官因白屋,有孙擢第自青云。身兼富寿人应少,眼见为玄世罕闻。已被荣封犹未已,更年褒赠贲新坟。

几许中和酿此身,秋曲江上玉精神。性姿无忤水行地,富贵有缘花得春。閒处消摇欣佚老,会朝魁艾正须人。绝知云滃龙渊湿,莫倚晴江把钓缗。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