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季允作吞云楼索诗和总漕韵答之

栅新飞观走狐嗥,楼鹤洲鹦贺此遭。
整暇旌旗登巀页,奔波舟楫笑嗷嘈。
宅中平后规摹拓,烛理明时运量高。
须信是间天地似,词人云梦特秋毫。

作品评述

《李季允作吞云楼索诗和总漕韵答之》是宋代魏了翁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李季允在吞云楼中所写的诗和总漕韵的回答,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诗中描述了新飞观上的栅栏,传来狐狸的嗥叫声;楼上飞翔的鹤鸟,洲上鸣叫的鹦鹉,贺喜之声此起彼伏。在这片宁静和整齐的环境中,仍然有旌旗招展的景象,登上楼顶,远眺山巅,可以俯瞰一切。而在江河之间奔波的船只和划桨声,却带来了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在这个府邸中,一片平和的景象展现在眼前,规模宏大的建筑仿佛是为了迎接正午的阳光,烛光照亮了整个时空,使一切充满活力。这里的天地之间仿佛存在着一种奇妙的连接,包容了世间的一切善恶。而这位词人,以其独特的才华和感悟,以如此微小的细节,描绘出了这个特殊的秋天。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吞云楼的景象,展示了一个和谐、欢乐的场景。通过运用生动的形容词和动词,如"栅新飞观走狐嗥"、"楼鹤洲鹦贺此遭",诗人成功地创造了一种生动的画面感。诗中的平和与热闹、阳光与烛光的对比,以及天地之间的奇妙连接,都体现了词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世界的热爱。

整首诗词充满了秋日的寓意,表达了词人对秋天的独特感受。通过"词人云梦特秋毫"这一句,诗人将自己比作一根秋毫,细微而敏感,以此突显自己对秋天的敏锐触觉和对诗意的追求。这种微妙的情感和对细节的关注,使得这首诗词更加丰富而深远。

总之,这首《李季允作吞云楼索诗和总漕韵答之》以其独特的描绘方式和细腻的表达,展示了一个和谐、欢乐的场景,同时传达了词人对生活和秋天的独特感悟。这首诗词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生动的词语,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活力和美好的世界。

作者介绍

魏了翁(一一七八~一二三七),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宁宗庆元五年(一一九九)进士,授签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嘉泰二年(一二○二),召爲国子正,次年改武学博士。开禧元年(一二○五),召试学士院,以阻开边之议忤韩侂胄,改秘书省正字。次年出知嘉定府。史弥远当国,力辞召命。丁父忧,筑室白鹤山下,开门授徒。起知汉州、眉州。嘉定四年(一二一一)擢潼川路提点刑狱,歷知遂宁、泸州、潼川府。十五年,召爲兵部郎中,累迁秘书监、起居舍人。理宗宝庆元年(一二二五),因言事以首倡异论、朋邪谤国黜靖州居住。绍定五年(一二三二),起爲潼川路安抚使、知泸州。端平元年(一二三四),召权礼部尚书兼直学士院,以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督视江淮京湖军马。嘉熙元年卒,年六十。謚文靖。遗稿由其子近思、近愚刊行,传世有《鹤山先生大全文集》一百九卷。事见本集卷首宋淳祐九年吴渊序、清缪荃孙《魏文靖公年谱》,《宋史》卷四三七有传。 魏了翁诗,以《四部丛刊》影印宋开庆元年刻本爲底本(此本有残缺,据目录,卷首即夺《游古白鹤山》、《和薛秘书绂闻鸦韵》、《和虞永康刚简沧江鹤再诞雏》三诗,但实爲传世诸本之祖)。校以明嘉靖吴凤高翀刻本(简称吴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推荐

扁舟载双鹤,万卷贮群书。

九霄云路奇哉险,曾把冲身入太和。今日东归浑似梦,望崖回首隔天波。

修心慕道入玄机,方便门停次第依。种性莫教拘执定,因缘去住不相违。离他少欲阴功积,淡薄深来绝是非。浮世利名常逢遣,真空妄想一时归。

多少龙头客。数从前、何官不做,清名难得。万里将_归报汉,青锁还应催当夕。又一叶、扁舟去国。许史庐前车成雾,未如公、正怕云霄逼。留不尽,二三策。一声千里楼前笛。遏天涯、浮云不断,镇长秋色。试上层楼分明看,无数水遥山碧。问此意、有谁曾识。独抱孤衷苍茫外,满阑干

郊原初雨歇,散步出荆扉。落日在高树,凉风生客衣。佛香僧舍近,江影塞鸿飞。亦有南邻叟,忘言相与归。

平昔常闻风水洞,重山复水去无穷。因缘偶入云泉路,林下先闻接客钟。

三分已过二分春,尚想绵田一善人。冷食未平千载恨,浮云何与百年身。从教对雨携壶阻,自爱观风得句新。芍药酴醿无复见,花林芳草翠初匀。

否泰由来在岁星,谁听叩角作商声。一朝汉魏成今古,百口燕秦隔死生。雉堞仅能逃病妇,雁书犹记作团兄。雪云埋尽辽西路,有酒如淮奈此情。

八盘岭上雪偏清,万斛琼尘作一颀。空里仰看都不见,碧山映得却分明。

宦游偶落云水乡,耻以贫墨为吏商。三年寄傲南窗月,一瓣为炷东堂香。翛然清风揖佳客,好古博雅真扬扬。旧题湔祓古寺壁,浊酒呼索邻家墙。淋浪醉墨鸾凤舞,警语峭厉凌冰霜。大碑小碑共检校,次第安置堂中央。朅来弦歌有馀暇,逸兴賸欲希韩湘。

地接山腰舍绕泉,丰堂巍殿势蝉联。非禅非律三百辈,有圃有场千亩田。中坐独尊司狱佛,几前杂事地行仙。若无生死惊愚俗,正恐斋厨亦悄然。

几年乘兴住南吴,狂醉兰舟夜落湖。别后鹤毛描转细,近来牛角饮还粗。同餐夏果山何处,共钓秋涛石在无。关下相逢怪予老,篇章役思绕寰区。

频婆随我泛江湖,更到南方一物无。相识只馀孤屿鸟,真看那有丈人乌。

一阳应候,万国同文。天正纪节,太史书云。凝旒在御,列斜爰分。寿觞斯荐,祝庆明君。

发源由太古,东逝几朝昏。欲识无穷意,当看石上痕。

客有故园思,潇湘生夜愁。病依居士室,梦绕羽人丘。味道怜知止,遗名得自求。壁空残月曙,门掩候虫秋。谬委双金重,难征杂佩酬。碧霄无枉路,徒此助离忧。

伏雨朝寒愁不胜,那能还傍杏花行。去年高摘斗轻盈。漫惹炉烟双袖紫,空将酒晕一衫青。人间何处问多情。

热不栖恶木,渴砂饮盗泉。佳兵不祥器,只为名使然。孔明桑百株,杨子田一廛。静乐岂无此,行藏却由天。

忆昔南山寺,微言叩未终。晚犹温荐语,病尚寄书筒。骏厩谁收我,蟆陵合殉公。春风溪上泪,还与海潮东。

家住南城水竹涯,乘秋行乐未尝亏。轻寒气候我自家。半醉光阴人莫知。信马天街微雨后,凭栏僧阁晚晴时。十年美景追寻遍,好向风前摘白髭。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