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鄂州都统张提刑

五云楼阁武昌宫,曾挫曹瞒百万雄。
今古兴亡付流水,江山弹压赖元戎。
折衡尊俎笑谈里,极目关河指顾中。
准拟明年会京洛,为君沽酒醉春风。

作品评述

《与鄂州都统张提刑》是宋代杨冠卿所写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五云楼阁武昌宫,曾挫曹瞒百万雄。
译文:五彩云霞装点的楼阁,如同武昌宫殿,曾经击败曹操那百万雄兵。

诗意:这两句描绘了壮丽的景象,以及历史上抵挡曹操的战役。五云楼阁和武昌宫象征着富丽堂皇的建筑,暗示了辉煌的历史。曹操被称为百万雄兵的统帅,但在这里被描述为被击败的对象,突出了诗人对抗强敌、捍卫江山的英勇精神。

今古兴亡付流水,江山弹压赖元戎。
译文:历史的兴衰沉浸于流水,国家的命运则依靠英雄。

诗意:这两句表达了历史的变迁和英雄人物的重要性。历史的兴衰如流水般不断流转,而国家的命运则依赖于那些英勇的人物。诗人对历史的悲壮和对英雄的敬仰体现在这两句中。

折衡尊俎笑谈里,极目关河指顾中。
译文:在谈笑之间折断衡尊和祭器,眺望远处的关河,指点江山的方向。

诗意:这两句描述了诗人不拘泥于世俗权势,高远的志向。折衡尊和祭器是古代的礼仪器物,诗人将其折断,象征着对权势和虚伪的嘲讽。极目关河,指顾中,表达了诗人远大的志向和对国家江山的关切。

准拟明年会京洛,为君沽酒醉春风。
译文:计划明年会面京洛,为了你,倾酒畅饮,畅享春风。

诗意: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谊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人计划明年与朋友在京洛(指京都洛阳)相聚,为了友情,畅饮美酒,享受春天的风光。

赏析:《与鄂州都统张提刑》以豪放、慷慨的语言表达了对历史、国家和英雄的颂扬和思考。诗人通过描绘壮丽景象、抒发悲壮情怀以及表达对远大志向和友谊的向往,展现了他对历史和社会的热情与关切。整首诗以雄浑的笔调,表达了诗人对自由、正义和英雄精神的追求,展示了他作为文人的豪情壮志。

作者介绍

杨冠卿(一一三八~?),字梦锡,江陵(今属湖北)人。尝举进士,官位不显,以诗文游各地幕府。与范成大、陆游等多有唱和。撰有《客亭类稿》、《草堂集》等。清四库馆臣据旧刊《客亭类稿》巾箱小字本,并补缀《永乐大典》所收诗文,釐爲《客亭类稿》十四卷,其中诗三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 杨冠卿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客亭类稿》爲底本。校以宋刊巾箱本(简称巾箱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津阁本(简称文津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推荐

但得本,莫愁末,远远寻师多嫌脱。君子务本道须生,不用牵麻并拽葛。

荼醾架倒无人架,全似老夫狂醉时。昨夜一场溪雨横,又漂苔藓到花枝。

三司笑面靴纹皱。*官憔悴非诗瘦。红袖写乌丝。谁曾梦见之。淮盐真是白。染得须成雪。何处有神仙。能教白复玄。

江烟敛初夕,华月入我舟。坐久风露集,微寒侵敝裘。戍鼓动边思,棹歌萦客愁。渐闻湍响急,度峡是归州。

遥夜寂无哗,江城鼓屡挝。傍墙行踸踔,脱帽发鬖鬖。诗和玲珑韵,灯开顷刻花。会心有佳处,不寐到啼鸦。

若将此语定网宗,孤负明招独眼龙。笑里忽分泥水路,方知千里共同风。

忆我江东弟,书来得暂怡。寺居因市近,村舍与贫宜。儿辈诗书力,童奴薪水为。尤欲护吾竹,及此夏初时。

五里十里亭长短,千帆万帆船去来。请君收泪向前去,要看幽州金筑台。

泉西里云朋董。访扶风钰洞。话真铅真汞。火如何弄。分清净功能总。蚁穿珠九孔。午倒颠成珙。性真堪宠。

早是清和便束装,只今庭叶报新凉。山应险尽饶宽大,水欲平来尚激昂。已服官常犹潦草。未纾民力要商量。鲜于司马经行处,文物彬彬意绪长。

古往今来恨莫穷,不如沈醉卧春风。雀儿无角长穿屋,鹦鹉能言却入笼。柳惠岂嫌居下位,朱云直去指三公。闲思郭令长安宅,草没匡墙旧事空。

道人铁笛响,半入洞庭山。天风将一半,吹度白银湾。

之人梅竹操,抱此岁寒心。古道久不作,高风独在今。无言欣意会,肥遁爱山深。我亦萧闲者,从君涧壑吟。

昨夜虎入我园,明年我作状元。三素云飞依北极,九农星正见南方。楼台随地尽,江海与天浮。

佳雨濯烦暑,倏然生晓凉。森沈殿瓦碧,羃历井苔苍。院静杉篁秀,人闲钟鼓长。凭谁同把酒,清兴窅相望。

只爱孤峰惹寸云,忽惊头上雨翻盆。北来南去缘何事,路上君看屐子痕。

老柏蜀人爱,甘棠召南思。领客清樾下,作诗咏歌之。

白雪多随汉水流,谩劳旌旆晚悠悠。笙歌暗写终年恨,台榭潜消尽日忧。鸟散落花人自醉,马嘶芳草客先愁。怪来雅韵清无敌,三十六峰当庾楼。

不分君恩断,新妆视镜中。容华尚春日,娇爱已秋风。枕席临窗晓,帷屏向月空。年年后庭树,荣落在深宫。

念昔先君子,穷阎接寓居。几年莺出谷,千里雁傅书。执友嗟谁在,孤生愧久疏。临负两行泪,可但等乡闾。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