镊白

昨夜庭梧满意凉,秋风不贷鬓边霜。
等闲镊白了时节,书策纵横日上廊。

作品评述

诗词《镊白》是宋代诗人黄公度的作品。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镊白》中文译文:
昨夜庭梧满意凉,
秋风不贷鬓边霜。
等闲镊白了时节,
书策纵横日上廊。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和表达诗人内心的感叹,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转的深切体验和对岁月的思考。

首先,诗人用“昨夜庭梧满意凉”来描绘秋天的景色。庭梧是指庭院中的梧桐树,满意凉则表明秋风已经吹拂,给人一种凉爽的感觉。这句意味着秋天的凉爽已经充满了整个庭院,给人一种宜人的感受。

接下来,诗人写道“秋风不贷鬓边霜”,将自然景色与人的生命联系在一起。秋风吹过诗人的鬓发,使之像霜一样变白。这里的鬓边霜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年龄的增长,意味着人们在岁月中逐渐变老,时间的不可挽回。

然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转的感慨。“等闲镊白了时节”,等闲表示不经意间,镊意味着夹取、抓住。诗人用镊白来形容时节,表达了他对光阴易逝的感叹,意味着时节的轻易溜走,让人无法抓住。

最后两句“书策纵横日上廊”,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的利用和追求。书策是指阅读书籍和撰写文章,纵横则意味着运用自如。诗人通过书策来记录时光的流逝,表达了对于时间的珍惜和对于知识的追求。日上廊则意味着每天都在徜徉于廊道之间,不断努力和进取。

整首诗以秋天的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情感的结合,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的思考和对于珍惜时光的呼唤。诗中的意象生动而深刻,给人一种深深的思索和感慨,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于生命的思考。

作者介绍

黄公度(一一○九~一一五六),字师宪,号知稼翁,莆田(今属福建)人。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进士第一,调平海军节度签判。召爲秘书省正字。因忤秦桧,被论予词。十九年,通判肇庆府(明弘治《兴化府志》卷八)。桧卒,召爲考功员外郎。二十六年卒,年四十八。有《知稼翁集》二卷。事见本集附录宋林大鼐《宋尚书考功员外郎黄公墓志铭》。 黄公度诗,以明天启五年黄崇翰刻《莆阳知稼翁集》二卷本爲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推荐

小居在旷野,寂无尘俗想。疏钟深夜闻,六根泻清响。昼读天竺书,幽窗思忽晃。犬吠桃花阴,麦浪人来往。最爱晚雨晴,空林返照爽。

淮水东南阔,无风渡亦难。孤烟生乍直,远树望多圆。春浪棹声急,夕阳帆影残。清流宜映月,今夜重吟看。

湘筠展梦,还是带恨欹枕。对千顷、风荷凉艳,水竹清阴。半掩龟纱,几回小语月华侵。娉婷何处,回首画桥,朱户沈沈。闻道近时,题红传素,长是沾襟。想当日、冰弦弹断,总废清音。准拟归来,扇鸾钗凤巧相寻。如今无奈,七十二峰,划地云深。

今代称纯孝,如公第一流。事亲惟婉顺,励志只操修。德行浑无间,功名略未酬。空遗千古恨,明月一山丘。

水南何事兴偏浓。花草小园中。山气静分余霭,泉声幽转流淙。午桥坐上英豪客,今昔为谁容。不是倚楼人在,登临无复携筇。

禅门来往翠微间,万里千峰在剡山。何时共到天台里,身与浮云处处闲。

本因累土作层台,巧匠俄为阜堆。碧落界边将塔对,苍芜断处送山来。状成一段林峦胜,欠得几株松桂栽。夕照未沉明月上,倚阑正尔可徘徊。

玉卮细酌流霞湿。金钗翠袖勤留客。行色小梅残。官桥杨柳寒。赐环宣室夜。看落金莲灺。人记海听康。流风秀水旁。

宠辱事多今不见,兴亡时去止堪哀。诸观今日长安道。抵暮行人犹往来。

首出崔嵬占上游,迥存浓翠向荆州。空闻别有回山力,却见长江曲尺流。

晓红初拆露香新,独立空山冷笑人。春意自知无主惜,恣风吹逐马蹄尘。

待雪多年久未逢,兹辰如望故人风。稍添松顶三分白,独露蕉心一寸红。泥尾可能留雁使,豚蹄何敢谢龙工。不如借取公家氅,着向飞楼缥缈中。

昨日看摇落,惊秋方怨咨。几经开口笑,复及看花时。世事空名束,生涯素发知。山山春草满,何处不相思。

白露已变霜,孝心竟悲恻。荐衣如念存,拜垅不遑息。带剑蓬池外,兼程困马力。礼毕便当还,於诚乃为得。

重来能复几句余,临水登山又送渠。夜雨已知农事好,春寒未放小桃舒。眼有佳处应难尽,别后书来讵可疎。我亦相将归旧隐,杖藜时复访楼居。

逈与群芳异,含芳向暮春。不如松柏木,常保岁寒新。

红丝步障海棠开,底似西湖半树梅。要试平生调鼎手,安排青子待公来。

大士慈悲出补陀,扫除阴翳作人和。武康芋子盐官枣,遇着丰年也倍多。

子推山上歌龙罢,定国门前结驷来。始睹元昆锵玉至,旋闻季子佩刀回。晴花处处因风起,御柳条条向日开。自有长筵欢不极,还将彩服咏南陔。

小桥划水剪荷花,两岸西风晕晚霞。恍似瑶池初宴罢,万妃醉脸沁铅华。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