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铜泽王归城

昔闻公族出,其从亦高车。
为善唯求乐,分贫必及疏。
身承汉枝叶,手习鲁诗书。
尚说无功德,三年在石渠。

作品评述

诗词《送铜泽王归城》由唐代诗人李端所作。这首诗描绘了唐代皇族铜泽王归程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铜泽王的赞扬和祝福。

诗词的中文译文为:
昔闻公族出,其从亦高车。
从小在听闻公上下阁楼人从祖父父亲那里传承下来的事迹,他们去大官那是坐高车。

为善唯求乐,分贫必及疏。
他们为人只追求快乐,对待贫苦的人必定亲近。

身承汉枝叶,手习鲁诗书。
他们身份高贵,拥有汉族的血统。他们也能熟练地习得古代鲁国的《易经》。

尚说无功德,三年在石渠。
虽然仍谦称没有什么功绩,但在石渠守了三年。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送别铜泽王归城为背景,通过描绘铜泽王家族出行的盛况和他们对贫苦的关心,表达了对铜泽王及其家族的赞扬和祝福之情。诗中描述了铜泽王家族出行的场面,金光闪闪的高车彰显了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文化和知识的追求。他们不仅身承汉族的名望,还习得了鲁国的经书,显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学习。

诗中还强调了铜泽王家族对善行的追求,他们注重为人善良,只追求快乐,并将自己的财富与贫苦的人分享。作者以此展示了铜泽王家族的高尚品德和慷慨精神。最后一句暗示了铜泽王在石渠守了三年,不计功德的态度,显示了他对公务的认真和勤奋。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动人的笔触描绘了铜泽王家族的风采和品质,展示了他们对文化和人民的关怀,表达了作者对铜泽王的敬重和祝福之情。

作者介绍

李端,字正已,赵郡人,大历五年进士。与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唱和,号大历十才子。尝客驸马郭暧第,赋诗冠其坐客。初授校书郎,后移疾江南,官杭州司马卒。集三卷,今编诗三卷。

诗词推荐

丹枫黄槲壮秋容,诘曲僧房一径通。塔似道人飞白笔,开窗还见倚晴空。

重阳节

今古几游客,劳劳管送迎。苍官不知老,披拂自多情。

重阳节

登临舍老眼,吊古得凄凉。故国自龙虎,高台无凤凰。浮云多改变,乔木见兴亡。往事浑休问,钟山又夕阳。

重阳节

闽山之杭杭兮水堋堋,吞荒抱大兮香叠层。腾气清浑兮朝昏,神生其中兮宅幽凝。居如山兮惠如水,处端卓兮赴下而忘鄙。集人之祈兮从人之所市,攀清明兮叩仿佛。我民清兮期吉日,愿听诚兮陈所当。侯临我兮恩如光,照导兮天覆。惠流吾兮乐且康,恭闻侯兮饮食失常。民萦忧兮心苦疮,

重阳节

平生足迹遍天下,正一东嘉却弗来。行到刘山无所寄,谩留冷句伴江梅。

重阳节

竹根蟋蟀太多事,唤得秋来篱落间。又过暑天如许久,未偿诗债若为颜。肝肠与世苦相反,岩壑嗔人不早还。八月放船飞样去,芦花丛外数青山。

重阳节

银河迢迢界秋昊,碧沙两岸生瑶草。冰轮半浸练影寒,兔杵声干桂花老。锦鸡宫对乌鹊桥,鸾车辗云天女娇。河西郎君双髻小,牵牛耕烟种兰苕。

重阳节

几回几巷复穿衢,货卖南方镇海珠。一栲栳都倾出了,不知酬价有人无。

重阳节

绝怜一见一翻新,短直长斜意总真。绕屋便能云态度,问春谁更雪精神。栽花十亩犹嫌少,与我多生定是新。为惜生香怕閒却,折归聊当散花人。

重阳节

碧雾轻笼两凤,寒烟淡拂双鸦。为谁流睇不归家。错认门前过马。有意偷回笑眼,无言强整衣纱。刘郎一见武陵花。从此春心荡也。

重阳节

云气吞江卷夕阳。白头波上电飞忙。奔雷惊雨溅胡床。玉节故人同壮观,锦囊公子更平章。榕阴归梦十分凉。

重阳节

晓陌行车过,交相叹且惊。荀龙闻一蜕,穆骏失全鸣。不复中画直,空余左史成。绪言犹在耳,尚想见平生。

重阳节

大学示絜矩,中庸发尚絅。昔人深工处,愿言日三省。

重阳节

初度相望十日期,一尊无路扣江扉。羁人职事门重键,堆案文书山四围。未办五千余卷读,空惭三十九年非。遥思道义宾朋集,梦作沧江鸥鹭飞。

重阳节

云头月倚楼低看,老桂深深发广寒。底事嫦娥深爱惜,他年摘为少年簪。

重阳节

少时业诗书,慕古不自量,晨暮间弦诵,左右纷朱黄。积书山崇崇,探义海茫茫。同志三四人,辩论略相当。落笔辄千言,气欲吞名场。忽焉六十年,缘鬓久已霜。食必观本草,不疗病在床。今秋又病目,始觉闲味长。车马既不至,亦无书在傍,一坐漏十刻,甚倦则倚墙。蝴蝶吾前身,华胥

重阳节

青春衣绣共称宜,白首垂丝恨不遗。江上几回今夜月,镜中无复少年时。生还北阙谁相引,老向南邦众所悲。岁岁任他芳草绿,长沙未有定归期。

重阳节

荣枯虽在目,名利不关身。高出城隍寺,野为云鹤邻。松声寒后远,潭色雨馀新。岂住空空里,空空亦是尘。

重阳节

从来无检束,只欲老烟霞。鸡犬声相应,深山有几家。

重阳节

楚王手自格猛兽,七泽三江为苑囿。城门夜开待猎归,万炬照空如白昼。乐声前後震百里,树树栖乌尽惊起。宫中美人谓将旦,发泽口脂费千万。乐声早暮少断时,莫怪栖乌无稳枝。

重阳节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