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与熊王二秀才同宿僧院

共将缨上尘,来问雪山人。
世网从知累,禅心自证真。
境空宜入梦,藤古不留春。
一听林公法,灵嘉愿寄身。

作品评述

《夏与熊王二秀才同宿僧院》是唐代诗人武元衡的作品。诗人与夏谈笑风生,与熊王寻问雪山之人。这首诗表达了对禅宗修行的向往和追求真理的决心。

诗中的"共将缨上尘,来问雪山人"意为诗人和夏、熊王一起蒙尘涂污,来拜访寻找真理的禅宗高僧。"世网从知累,禅心自证真"表示通过世间经验的积累,领悟到禅心自我证证明了真理的存在。"境空宜入梦,藤古不留春"意思是山林之境超脱、宜于入梦境,在禅修中能抛弃尘俗之念;同时,花藤古老而不显得繁花似锦的春季景色。

"一听林公法,灵嘉愿寄身"则表示诗人渴望倾听那位禅宗高僧的教诲,希望获得灵嘉(指高洁纯净之意)之境,倾注自身追求真理的心思。

总体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禅宗修行的追求和寻找真理的决心,描绘了山林的宁静与超脱之境,表达了诗人的向往和祈愿。

作者介绍

武元衡,字伯苍,河南缑氏人。建中四年,登进士第。累辟使府,至监察御史,后改华原县令。德宗知其才,召授比部员外郎。岁内,三迁至右司郎中,寻擢御史中丞。顺宗立,罢为右庶子。宪宗即位,復前官,进户部侍郎。元和二年,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寻出为剑南节度使。八年,徴还秉政,早朝为盗所害,赠司徒,谥忠愍。临淮集十卷,今编诗二卷。 武元衡字伯苍,河南缑氏人。宪宗朝宰相,元和十年六月癸卯早朝,为盗所害,年五十八。补诗一首。

诗词推荐

白头从事未抛诗,无奈才何复苦饥。我易吟愁归乐土,因君肠断邺中诗。

临济烧黄禅版,香严哭沩山拄杖。云门村叟效颦,也作这般伎俩。作麽生是这船伎俩。咄。传来铁钵盛猫饭,磨衲袈裟入墨盆。祖翁活计都坏了,不知将底付儿孙。

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镜中已觉星星误,人不负春春自负。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心危身亦危,衽席尚颠坠。如何崖石上,来坐自安意。能喻死生间,无论寤与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紫橐犹黄帽,青灯到白头。芝庭过晁董,金鐀续春秋。晓月承明寂,东风玉垒愁。殷懃倩潮水,将泪去西州。

闲居养僮仆,衣食必鲜美。小则爱睡眠,大者趋博戏。不然言疾病,莫能承付委。长须与赤脚,昔人诚有理。

湖阔疑无地,河回忽见山。登临聊自试,衰疾致身闲。四壁宁虞盗,多方莫驻颜。无风回远笛,有月待人还。

去岁无田种,今春乏酒材。从他花鸟笑,佯醉卧楼台。下调无人睬,高心又被瞋.不知时俗意,教我若为人。入市非求利,过朝不为名。有时随俗物,相伴且营营。

满朝比比拜边尘,伪命难污守节臣。褒赏但令知制诰,如何只待作文人。

行杯酌罢歌声歇,不觉前汀月又生。自是离人魂易断,落花芳草本无情。

远归偏惜窜余身,多难番为异姓亲。前度刘郎非故物,当时燕子总西邻。家贫母老难为客,酒薄愁深不醉人。走向津头看春色,绿波芳草却伤神。

风云俱惨惨。原野共茫茫。雪花开六出。冰珠映九光。还如驱玉马。暂似猎银獐。阵云全不动。寒山无物香。薛君一狐白。唐侯调骕骦。寒关日欲暮。披雪渡河梁。

孔子九思频点检,曾参三省重绸缪。事来若也参思省,事过何因有悔尤。

侧坡蛆蜫蜦,蚁子竞来拖。一朝白雨中,无钝无喽罗。

仙事茫茫不可知,箨龙空此见孙枝。壶中若有闲天地,何苦归来问葛陂。

远戍不辞难,书生本色官。炎埃五岭热,夜雨一毡寒。乡信无鸿到,梅花当雪看。风云忽谐偶,击海起鹏抟。

先生居山阳,时事不挂齿。读书逾五车,不肯着一字。今朝苦叹嗟,告我将老矣。我意与子殊,欲去依禅子。

一池晴浸藕花月,午夜凉生菰叶风。风月无边诗兴动,品题收拾锦囊中。

一立彤墀喙便长,有时鲍老也当场。富平未起符离又,可悔弹文到李纲。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