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赴蜀中贻示京邑游好

籞宿花初满,章台柳向飞。
如何正此日,还望昔多违。
怅别风期阻,将乖云会稀。
敛衽辞丹阙,悬旗陟翠微。
野禽喧戍鼓,春草变征衣。
回顾长安道,关山起夕霏。

作品评述

中文译文:

登上暂住的观楼,看到花朵刚刚开满,皇帝行宫的柳树随风摇曳。今天如何能够在这样良辰美景下,还是思念着往昔的方寸之地。

离别的风阻隔了预定的相聚,山中的云彩也不再那么常见。我敬礼辞别了皇宫,扬起旗帜登上山顶。野禽的鸣叫声和戍楼上的鼓声交织在一起,春天的青草变成了战士的衣装。回顾长安的道路,关山上弥漫着夜晚的雾霭。

诗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卢照邻在离别长安、返回蜀中途中写的。诗人登上观楼,欣赏到美丽的花朵和风吹拂下摇曳的柳树。然而,他思念往昔的时光,无法完全投身于眼前的美景。离别的风阻隔了他与亲友的相聚,山中的云彩也渐渐不再频繁出现。尽管他有些愁绪,但他还是坚定地离开了皇帝行宫,勇往直前攀登山顶。在那里,他可以听到野禽的鸣叫声和戍楼上鼓声的交织,以及春天的青草变成战士们的衣装。最后,他回顾了长安的道路,眺望着关山上夜晚的雾霭。

赏析:

这首诗以诗人离别长安、返回蜀中的经历为背景,表达了离别的伤感和思念往昔的情感。诗人通过描绘初春的花朵和柳树风摆的景象,以及将离别的苦楚与山中的静谧自然相对比,展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与对立。诗中的“离别风期阻”和“将乖云会稀”暗示了诗人无法顺利与亲友相会的遗憾和不甘,而“敛衽辞丹阙,悬旗陟翠微”则展现了诗人坚定的决心和追求。最后,回顾长安的道路和关山上夜晚的雾霭,使诗人的离别之旅更显深沉、凄美。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高远,展示了唐代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作者介绍

卢照邻,初唐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其生卒年史无明载,卢照邻望族出身,曾为王府典签,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学上,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有7卷本的《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存世。卢照邻尤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不少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更被后人誉为经典。

卢照邻的轶事典故

  卢照邻小的时候非常聪明,获得赏识,获得提升,一直到都尉。但他患了“风疾”(可能是小儿麻痹症或痳疯病),因此不得不退职。

  孙思邈曾悉心为卢照邻调治风疾,照邻问曰:“高医愈疾,奈何?”思邈答:“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居,和为雨,怒为风,凝为雨霜,张为虹霓,天常数也。人之四支五藏,一觉一寐,吐纳往来,流为荣卫,章为气色,发为音声,人常数也。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所同也。”

  虽然他还试图做门客,但后来他的病越来越严重,双脚萎缩,一只手也残废了。他买了几十亩地来养老,但终因疾病的痛苦,决定与亲属道别,投颍水自杀。由于卢照邻投江自尽的同一年,他的师父孙思邈逝世,于是也有人认为,卢照邻是为了追随他的师傅而去的。

卢照邻的生平

  卢照邻,唐初诗人。字升之,号幽忧子,“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具体生卒年,史无明载。后人只能据其诗作及联系相关事件等,推测其生卒时间:《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载:“约635-约689年,一说约636-695年后”;《唐诗大辞典.修订本》称:“634-686年,一说635-689年”;《唐诗汇评》则记:“约630-约680年后”。都各有说法。

  卢照邻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出身望族,幼读诗书,曾师从曹宪、王义方受小学及经史,博学能文。

  654年(唐高宗永徽五年),为邓王李裕府典签(据张鷟《朝野佥载》卷六),甚受器重,李裕曾经对别人说:“此吾之相如(司马相如)也。”即是将卢照邻视为西汉文学大家司马相如看待。李元裕是唐高宗李渊的第十七子,是当时皇帝李治的叔父,藏书甚丰,卢照邻利用工作之便(注:唐初典签掌书册簿疏,类似于文书工作),得以博览群书,获益不少。

  663年(唐高宗龙朔末)初,卢照邻调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另一说,卢照邻任益州新都渭时间为668年(唐高宗乾封三年)。

  669年(唐总章二年)底,卢照邻二考秩满去官。

  卢照邻离开蜀地后,寓居洛阳。曾被横祸下狱,因友人救护得免。后染风疾,居长安附近太白山,入山时间一说是674年(上元元年)秋冬,因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后转少室山中之东龙门山,又徙居阳翟具茨山下,买园数十亩,疏凿颍水,环绕住宅,预筑坟墓,偃卧其中。他“自以当高宗时尚吏,己独儒;武后尚法,己独黄老;后封嵩山,屡聘贤士,己已废。著《五悲文》以自明”(《新唐书》本传)。

  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及长期病痛的折磨,卢照邻最后自投颍水而死。河南省禹州市无梁镇龙门村尚家村的河溪西岸有卢照邻墓位,尚存高大的墓冢。

卢照邻的主要作品

  卢照邻的文学作品,《旧唐书》本传及《朝野佥载》载卢有文集20卷。《崇文总目》等宋代书目均著录为10卷,已佚。今存其集有《卢升之集》和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均为7卷,后者最为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本,中华书局1980年排印本题《卢照邻集》。《全唐诗》编录其诗2卷。徐明霞点校《卢照邻集》即据7卷本《幽忧子集》,并作《补遗》。傅璇琮著有《卢照邻杨炯简谱》。今人任国绪有《卢照邻集编年笺注》,祝尚书有《卢照邻集笺注》,李云逸有《卢照邻集校注》。《全唐诗》存诗2卷。

诗词推荐

眼有玄花因悼亡,观书对客两茫洋。情知泪是衰翁血,更为童乌滴数行。

男儿怀壮节,何不事嫖姚。高叠观诸寨,全师护大朝。浅山寒放马,乱火夜防苗。下第春愁甚,劳君远见招。

凉露洗金井,一叶下梧桐。谪仙浪游,何事华发作诗翁。乌帽萧萧一幅,坐对清泉白石,矫首抚长松。独鹤归来晚,声在碧霄中。神仙宅,留玉节,驻金狨。黔南一道、十万貔虎控雕弓。笑折碧荷倒影,自唱采连新曲,词句满秋风。剑佩八千几,长入大明宫。

酒醲花一树,何暇卓文君。客坐长先饮,公闲半已曛。水乡春足雨,山郭夜多云。何以参禅理,荣枯尽不闻。

浅草干河阔,丛棘废城高。白马犀匕首,黑裘金佩刀。霜清彻兔目,风急吹雕毛。一经何用厄,日暮涕沾袍。

谷口风斜斗笠狂,米囊夹路白于霜。山童不掩溪头寺,一任闲云满竹廊。

倏过重阳几一月,菊花更觉有精神。必重阳日始赏菊,此是人间最俗人。

道经兰若偶停鞭,客裹逢幽意惘然。一把绿萝蒙石窦,梦魂翻愤醒心泉。

折柳插瓶溪水湾,此方缘尽又思还。春花乞食云门寺,秋叶翻经瓦屋山。云起珠林封旧迹,月临宝地忆慈颜。知君身似旃檀树,已去留香梵宇间。

碧树绿芜空乱云,故人可处隔江村。旧尽在手再三读,新恨从头又一番。竹帻随行家具活,兰亭摹出典刑存。几时定访扬雄宅,为间太玄经裹言。

逼仄何逼仄,我居巷南子巷北。可恨邻里间,十日不一见颜色。自从官马送还官,行路难行涩如棘。我贫无乘非无足,昔者相过今不得。实不是爱微躯,又非关足无力。徒步翻愁官长怒,此心炯炯君应识。晓来急雨春风颠,睡美不闻钟鼓传。东家蹇驴许借我,泥滑不敢骑朝天。已令请急会通

去秋曾访我,一别又经年。落日无来信,西风满耳蝉。头应添素发,诗合有新编。未可轻丹桂,蹉跎老海边。

平生天外心,异乎诸子者。著鞭无前途,焉用取竹马。乍争祖逖先,肯出桓温下。黄钟晚遭毁,轰雷釜鸣瓦。细玩郊沙爻,可不举需疋。

滦水城头六月霜,车华门外草皆黄。旌旂影动千官惨,斧钺光沉万马忙。青象不将传国玺,紫驼只引旧毡房。诸郎不解风尘恶,争指红门入建章。

眼冷眉长,鼻直气快。彼彼常不轻,门门观自在。寂光而无中,妙用而无外,谁怕肉团碍世界。

四望逶迤万叠山,微通云栈落尘寰。谁知吏道自可隐,未必仙家有此闲。酒熟何人能共醉,诗成无事复相关。浮生适意即为乐,安用腰金鼎鼐间。

绿玉樽前笑语嬉,青灯影里坐弹碁。交情又属后来者,乐事何如初见时。山寺论文辞太苦,海楼握手句尤奇。岁寒不见梅花面,辜负暗香疎影诗。

白日浮云闭不开,黄沙谁问冶长猜。只怜横笛关山月,知处愁人夜夜来。

乱后玄都失故基,看花诗在只堪悲。刘郎也是人间客,枉向春风怨兔葵。

双蔓正排空,云是玉真府。采芝何许入,忽此驾修羽。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