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天

凉意萧萧起白蘋,凭高小扇一障尘。
西风可是生华发,秋水偏能隔美人。
巴曲数声乌散后,楚骚满目雁来新。
江天只属渔翁管,那得閒愁上钓纶。

作品评述

《江天》是宋代诗人陈杰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江天的景色和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江天
凉意萧萧起白蘋,
凭高小扇一障尘。
西风可是生华发,
秋水偏能隔美人。
巴曲数声乌散后,
楚骚满目雁来新。
江天只属渔翁管,
那得閒愁上钓纶。

诗意:
这首诗通过描绘江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考。诗中的江天景色凉爽宜人,白蘋草随着微风起舞,诗人倚着高处的小扇,遮挡尘埃,静静欣赏江天之美。西风吹拂下,江面上草木生长茂盛,秋水分隔了诗人和他所思念的人。当巴曲的歌声渐渐散去,楚骚的景色却满目新雁飞来。整个江天只属于渔翁,他们拥有这片景色的独享,而没有时间烦恼和忧愁上钓纶。

赏析:
《江天》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江天的景色,通过对景色的描写,呈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绪。诗人通过凉意萧萧、白蘋起舞等细节描绘了江天的清新和宜人,让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江天的凉爽。诗中的小扇成为诗人与尘埃隔绝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希望凭借高处的视角来欣赏纯净的江天之美。西风、秋水、巴曲和楚骚等元素,都展示了江天的丰富多样和变幻之美。最后,诗人将江天的所有美景归属于渔翁,表现了他们对江天的独特理解和感悟。整首诗以简约的语言展现了江天的景色和情感,读来清新自然,给人以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受。

作者介绍

陈杰,字焘父,洪州丰城(今属江西)人。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进士,授赣州簿。歷知江陵县,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兼制置司参谋。据集中诗篇,知其还做过知州和短期朝官。宋亡,隠居东湖。有《自堂存稿》十三卷(《宋史艺文志补》),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四卷。清同治《丰城县志》卷一六有传。 陈杰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豫章丛书》本(简称豫章本)、残本《永乐大典》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推荐

天赋经纶满壮怀,饱於敭历老其才。江东见谓无卿比,今世谁能舍我哉。岭表分弓宽上雇,淮头弄印待公来。玉阶宜罄忠言告,闻说天边有诏催。

十有一月三十夜,清梦忽然归到家。对母徐徐言世事,呼儿故故问生涯。庭前修竹不改色,溪上老梅都是花。起坐山窗听茶鼎,又思风雨客三巴。

想像咸池日欲光,五更钟后更回肠。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

锦衣年少不知愁,风雨无端恼客游。万点残红空过眼,一番新绿又从头。夕阳细草堪横笛,野渡重杨可击舟。三百六旬浑是醉,饶春何用苦绸缪。

截山剜沼贮泉流,旋种儵鱼绝善游。细数未齐还已乱,群嬉半没忽全浮。荷钱荇带来复去,雪片银花稀却稠。我乐自知鱼似我,何缘惠子会庄周?

红日照扶桑,寒雪对华岳。三更过铁围,拶折骊龙角。

春咏敢轻裁,衔辞入半杯。已遭江映柳,更被雪藏梅。寡和真徒尔,殷忧动即来。从诗得何报,惟感二毛催。

天知一舸过扶胥,排办千山作画图。暮霭催诗归彩笔,秋光入酒透冰壶。篙头点水月破碎,云脚行天星有无。岸柳江枫共招手,西风吹我出贲隅。

已孤前度一中秋,满望今宵月下游。药杵放闲灵兔懒,镜奁掩却素娥愁。知谁有术擎梯取,枉费当年弄斧修。天靳清明每如此,樽前休恨翳云浮。

美人{左女右便}娟隔秋江,翠罗织裳楸叶光。醉香艳粉凋斜阳,更使诗人感杏殤。

闻君前日独庭争,汉帝偏知白马生。忽领簿书游太学,宁劳侍从厌承明。洛阳本自宜才子,海内而今有直声。为谢同僚老博士,范云来岁即公卿。

阅尽千葩百卉春,此花风味独清真。江边晓雪愁欲语,马上夕阳香趁人。熨眼红苞初报信,回头青子又生仁。羁游偏觉年华速,徙倚阑干一怆神。

邻鸡催晓破秋天,一枕邯郸便脱蝉。应了世间如梦幻,况於酒里得天全。鸿陂曩昔闻谣鹄,下舍凄凉念击鲜。谁遣惊风吹雁序,不堪雪涕望新阡。

世间荣落重逡巡,我独丘园坐四春。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青袍似草年年定,白发如丝日日新。欲逐风波千万里,未知何路到龙津。

一簇楼台地,嵯峨四面函。路盘七折岭,坐对六时岩。

竹边深静纳新晴,瘦策徐行足力轻。曲槛负墙尘不到,游蜂时寄采花声。

暑雨虽不足,凉风还有余。乐此城阴夜,何殊山崦居。月明苍桧立,露下芭蕉舒。试问澄虚阁,今夜复焉如。

不用移春槛,西风满客车。行行无长物,粲粲只黄花。晚色装秋重,寒香引雾斜。辇来尊俎处,有酒不须余。

霞散绮,月沈钩。帘卷未央楼。夜凉河汉截在流。宫阙锁清秋。瑶阶曙。金盘露。凤髓香和烟雾。三千珠翠拥宸游。水殿按凉州。

枯歇身心百不思,湛圆自照劫空时。妙明智鉴那留垢,虚廓灵机未度丝。的的髑髅看活眼,堂堂尘刹用閒眉。是须恁麽承当去,鼻孔累垂识祖师。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